类别学习

2024-01-23

    类别学习 :

类别学习的主要过程是观察、比较、概括和判断。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认知活动,人们通过不间断地类别学习,从而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推知某一事物的未知特征,并作出相应的预测。

对类别学习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认知心理学研究者J.S.布鲁纳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类别学习存在多种理论解释,如经典的分类理论(或规则理论)研究认为,类别学习是发现并判断充分必要条件集合的类别成员的过程;原型理论研究表明,类别学习是学会将原型与新项目进行相似性比较,从而判别新项目是否为该类别成员之一的过程;样例理论认为,类别学习是学会如何将新项目中所存在的各项因素与原有的认知系统中所储存的所有类别样例进行对比(而不只是与原型比较),从而判断新项目是否属于该类别成员之一的过程。

现在争论比较激烈的是多系统理论和单系统理论。多系统理论假设,人类至少存在两种分离的分类系统:一个是内隐的基于程序学习的非言语分类系统,另一个是在意识控制下的基于外显推理的言语分类系统。单系统理论则认为,人类的类别学习只存在一个系统,能够对不同类型知识的表征进行学习。

类别学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①材料呈现方式。不同材料呈现方式对其类别学习的影响是不一样的。②类别成员相似性。类别学习理论大框架中的原型观和样例观都认为相似性是存在于类别学习的主要要素。类别内成员的相似性的增加有利于类别学习,类别间成员相似性增加则会促使类别学习变得困难。③被试年龄。类别学习的年龄差异主要表现在分类的依据和策略上。被试的分类学习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增强。④被试知识背景。幼儿与成人对类别的学习都会受到知识背景这一条件的影响,但影响效果存在差异。一些研究者认为,已拥有的知识背景能够帮助被试进行分类。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知识关联特征和机械特征会竞争有限的注意资源,而知识往往会引导注意指向知识关联特征,从而抑制对机械特征的学习,并不能帮助进行类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