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参照效应

2024-01-23

    自我参照效应 :

加拿大心理学研究者T.B.罗杰斯等于1977年通过实验发现该现象。在自我参照效应实验中,通常在学习记忆阶段设置自我参照编码条件,即要求被试对记忆材料与“自我”或“他人”进行联想,同时设置语义编码或字形编码、语音编码等控制条件。然后通过比较各种不同编码条件下被试的记忆水平来确定自我参照效应发生与否。

1997年,美国心理学研究者C.西蒙斯和B.约翰逊对以往的自我参照效应实验进行了元分析后指出,自我参照通过精细加工和组织加工促进记忆。精细加工是指对单个记忆材料的项目特异性加工,例如“教师”一词可以联系到“教师在学校工作”等记忆中已存在的信息或结构;组织加工是指对一系列记忆材料之间关系的编码加工,包括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以及同属于一个范畴的间接联系,例如“沙滩”和“阳光”之间的直接联系,以及它们同属于“度假”范畴的间接联系。

21世纪的研究发现,使用人名、面孔等参照条件同样可获得自我相关信息对记忆的促进作用,甚至与自我有关的网络信息(如网名)也具有与物理世界中的自我信息相似的加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