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

2024-01-23

    拖延 :

拖延在人群中的分布非常普遍。研究表明,有15%~20%的成人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拖延;在学生群体中,存在学业拖延的比例保守估计超过50%。

拖延分为两种:①主动拖延。个体可能因为本身更偏好在压力下工作,主动决定拖延并可从中获益。②被动拖延。是一般意义上的会产生不良后果的拖延,即个体无法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最终导致无法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一些研究者认为,对于拖延的认识,关键要区分拖延与推延(delay)的不同,推延可能是日常生活中依据具体情况作出的必要调整,不一定是消极的,主动拖延实际上是推延而非拖延。

拖延的影响因素包括:①个人特质。有拖延问题的个体可能存在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能力的不足,当面临将意愿付诸行动时存在困难。拖延与人格特点,特别是与反映个体自我组织和管理倾向的尽责性维度有较强的相关,如高冲动性、完美主义、缺少自我调节。②任务性质。难度大、结构性差的任务或截止日期尚远的任务更易引发拖延,尤其当这些任务的特点与个体的感知相结合时,如难度大的任务可能令个体感觉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或本身不喜欢或不感兴趣,或认为对自身的意义不大时更容易出现拖延;同时这些任务带来的压力和情绪上的不舒服也可能会引起本能的回避,此时如再有外部的其他诱惑,很容易产生拖延。

拖延往往伴随着一些不良的情绪体验,如羞愧、自责、焦虑等。存在拖延的个体在工作、学习、经济状况、身心健康等方面都面临更高的风险,因此通常被认为是非理性的、消极的和有害的。拖延者自身往往也希望通过一些策略和手段减少这种倾向。加强时间管理和提升自我调节能力是较为常见的干预策略。研究表明,专业的心理帮助(如认知行为治疗)对于拖延问题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