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面理论

2024-01-27

    层面理论 :

层面理论是在格特曼量表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准确而快速地了解士兵的态度,L.古特曼作为美军研究人员之一创立了格特曼量表,又称累积量表或量图分析。格特曼量表最初是一种态度测量技术,因此层面理论最初也被界定为一种研究态度的方法。但由于人类的态度和行为的内因外果关系,层面理论自然而然被应用到行为研究中,成为心理学及其他以人类行为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从技术层面上讲,层面理论的本质特征在于处理多元变量,从而探讨人类态度与行为的多维结构。由人类的态度行为涉及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层面理论在心理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空间。

层面理论将理论构建、研究设计、变量选择、数据分析及解释系统整合起来,具有许多其他研究所不具备的优势,提供了一种研究设计的框架和范式,其主要思想是指导研究者如何设计与分析某一个复杂范畴的结构。层面、元素和映射语句是层面理论的三个要素,层面由研究领域中的主要变量构成,映射语句揭示了层面之间和层面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层面理论的核心技术概念是“映射语句”,它将目标人群层面、内容层面及反应范围层面链接起来,对研究中的观察内容进行分类,并且代表了研究中各种观察变量之间关系的基础假设。层面理论使研究者在研究之初就精确地界定和清楚地陈述自己的研究范畴,精心地构建概念、结构,穷尽需要考虑的因素。在理论建构过程中,使得刺激变量的选择清楚而全面,便于编制项目精简的问卷。

在一个映射语句中,研究的特定对象被称作目标人群层面,简记为层面,在映射语句中常用X标记。对于测验来说,就是施测对象;对于实验来说,就是观察对象。A、B、C层面被称为内容层面,涉及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一系列核心概念,即观察变量。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层面都包含了若干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区别使得每一个层面具有了“可被观察”的性质。每一个映射语句还有一个反应范围层面,记为。反应范围层面由所有可能的应答构成,往往可以表示为从“非常认可”到“非常不认可”等。

层面可以看作是一个集合,包含了具有共同特征的若干元素。整个研究范畴可以看作一个大的集合,层面则是这个大集合的子集。对于层面,研究者可以对不同类群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内容层面就是那些被研究者认为影响研究对象的反应的要素或变量。如可以把性别当作一个层面,构成元素就是男性和女性;也可以把年龄当作一个层面,按年龄段划分元素。内容层面的数量是不限定的,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很多个。如果内容层面数目太多则会使研究失去意义,就像因素分析法一样,如果提取的因子数目与研究变量数目相同,则这一分析结果就没有意义。一般而言,内容层面是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结合当前研究所提出的问题设定的。每一个层面包含的元素个数也是从一个到多个不定。内容层面是形成研究理论构思的关键,也是映射语句设计的关键。一般情况下,提到层面即主要指内容层面。

在数据分析上,层面理论强调了理论构建的合理性和概念结构的合理性,避免了纯定量分析技术的固有缺陷。层面理论进一步将层面构成成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细分为极化关系、模块关系和轴线关系,使得对理论结构的假设检验更为便利可信。

层面理论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层面的选取带有主观性,体现的是研究者所关注和思考的关键问题,因此所谓“穷尽”,也只能是相对的。即便理论结构得以验证,也只能说明这一结构是合理的或者有效的,而不能就此认为是该研究范畴的绝对理论。其次,在层面理论中,各层面之间都被看成并列关系,因为研究者相信精心提出的概念是“底层”的,在各层面都直接影响研究对象。但这种“底层性”无客观依据,并不能排除还有更上位的概念支配了某几个层面的可能。而且,这种“底层性”也会影响对某一研究范畴进行深入、精细的探讨(因为层面里的元素可能还有自身的结构,层面元素的结构会受层面的“底层性”影响而不易发现)。另外,将所有层面看成是一种平等关系,在探索因果关系方面明显逊色于结构方程模型。再次,非计量多维尺度分析的技术只考虑数据的关系而忽视具体数值,只采用少数几个维度,虽然避免了冗余信息干扰,但会损失部分信息,使得研究结果的精确性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