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
由美国心理学家L.卡斯滕森提出。她认为人类存在3种基本的社会交往动机:情绪调节、保持自我概念、寻求信息。前一种与情绪相关,后两者与知识相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交往的基本动机侧重不同。青年人发展和维系社会关系更多的是源于与知识相关的社交目标,目的是获取知识、规划职业、建立新的社交关系等。中年以后,与知识相关的交往动机会减弱,而与情绪相关的动机越来越突出并成为核心的社会交往动机,社会交往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与社交伙伴在交往情绪上的满足,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达到最优的情绪调节。
该理论认为,进入中老年后社会交往动机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当个体知觉到余生时间有限时,会产生动机性的转变,将注意力放在情绪目标上。这种动机性转变将导致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的改变,使得优化社会情绪体验成为晚年生活最首要的内容。如果人们认为他们的未来时间没有限制,往往会关注与知识有关的目标;但如果他们认为时间将要耗尽,关注一般会转向与情绪有关的目标。年轻人与老年人在未来时间的知觉上存在差异,因此具有不同的动机,从而产生社会交往,甚至信息加工层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