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选择理论

2024-01-21

    晚期选择理论 :

由美国心理学家A.多伊奇和D.多伊奇于1963年提出。其主要理论观点是:选择注意加工不是发生在注意加工的早期阶段,而是发生在注意加工的晚期阶段。他们设想了一种机制:各个通道输入的信息都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完全的知觉加工,即使非追随耳也是如此。

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以后,重要的信息会得到精细的反应,不重要的信息则不会得到反应;在对重要的信息进行反应时,如果有更重要的信息出现,原来的信息就会被挤走,做出另外的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D.A.诺曼于1968年对晚期选择理论进行了完善,他认为:①在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中,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先在感知觉水平上进行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神经系统的过滤或衰减的装置,个体对信息的过滤和衰减不是在感知觉分析之前发生,而是在感知觉加工后进行。②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具有很大的主动性,个体利用长时记忆存储的信息来对外界直接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当直接输入的信息与记忆存储的信息相关时,该信息才会被选择,并受到进一步的加工。③选择性注意加工发生的阶段是在后期的选择反应阶段,而且选择反应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密切相关。晚期选择理论强调知觉分析、反应选择和长时记忆在信息选择中的作用。

按照晚期选择理论,对于熟悉物体的再认是不需要选择的,也不受加工容量的限制。因此,个体不能有意识地选择识别什么而不识别什么。信息的重要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信息的上下文和其对于个体的意义(如一个人的名字,鸡尾酒会效应)。个体的警醒水平也很重要。在熟睡时,个体处于最低的警醒水平,只有极其重要的信息才会得到注意;而在较高的警醒水平下,不太重要的信息也可能会得到加工。注意的选择功能就体现在选择最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在以后得到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