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理论

2024-01-21

    过滤器理论 :

由英国心理学家D.E.布罗德本特于1958年提出。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首先要经过一个过滤机制(过滤器),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则被阻断在外面,并且完全消失。在该理论中,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这种过滤机制就像是一个瓶颈(见图)。

单通道过滤器模型

根据过滤器理论,不管有多少通道同时向个体的信息加工系统输入信息,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通道中的信息能够通过注意过滤器。如果个体必须接收来自多个通道的信息,注意过滤器就只能快速地在各个通道间切换,而这些切换动作必定会导致信息输入的不完全。因此布罗德本特借助双耳分听技术验证早期选择模型。双耳分听指被试的双耳同时分别听到两种相互独立的声音,一般通过立体声耳机实现。在布罗德本特的实验中,被试双耳同时听到不同的刺激,例如左耳听到6、2、7,右耳听到4、9、3,6-4、2-9、7-3是分别同时出现的。数字的呈现速度为2个/秒。要求被试再现刺激,或是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或是以双耳同时接收的信息顺序成对再现,或是随意再现。结果发现,分别再现的正确率为65%,成对再现的正确率为20%,而随意再现时被试多采取分别再现。布罗德本特认为这样的实验结果支持了早期选择模型:每只耳朵都可以看成一个通道,每一个通道的信息都是单独存储的,过滤器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因此以耳朵为单位的分别再现被优先选择,且其效果也优于在通道之间不停转换的成对再现的效果。

过滤器理论在解释一些常见现象时也存在局限性。例如,英国心理学家N.莫里于1959年提出的鸡尾酒会效应。在一个人声鼎沸的社交场合,一个人正在和别人交谈,突然听到背后有人提到他的名字,而他对名字前面的话却根本没有印象。如果个体集中注意于某一行为,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对注意广度以外的事物做出反应,但是如果有人说起他的名字(无论是否在他注意广度内),便会引起他的反应。在过滤器模型中,过滤器工作的方式是“全或无”,故无法解释这种鸡尾酒会效应。对此,莫里提出一些重要信息(如名字)也许可以穿透过滤器进入个体的意识而引起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