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控理论

2024-01-07

    门控理论 :

由加拿大心理学家R.梅尔扎克和英国神经科学家P.D.沃尔于1965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脊髓后角的胶状质作为一个门控系统,通过两种神经纤维的兴奋,调节外周神经纤维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的疼痛信号。其中一种神经纤维是小直径的神经纤维(痛觉感受器),它们的兴奋促使门控系统“开门”,将疼痛信号通过脊髓传输细胞(T细胞)发送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动作反应;另一种神经纤维是大直径的神经纤维(触压觉感受器),它们的兴奋使得门控系统“关门”,抑制信号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和动作反应。此外,来自大脑的自上而下的神经冲动也能够调节脊髓门控系统。当T细胞的输出信号达到或超过大脑抑制兴奋的临界值时,门控系统就会“开门”,使个体知觉到疼痛。

门控理论为疼痛知觉的心理效应提供了生理学解释。例如,人们受伤以后,往往不会持续感受到伤口的疼痛,而感到疼痛是一阵阵的不连续的。根据门控理论的解释,人们之所以不会持续知觉到疼痛感,是因为门控系统在持续平衡感觉刺激输入和来自大脑的对痛觉信号的抑制。如果大脑抑制痛觉信号输入的功能受损,就会导致痛觉过敏和自发性疼痛。这一理论使心理因素成为疼痛产生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只被视为“疼痛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