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赞许偏差 :
表现为夸大“好行为”或隐瞒“坏行为”。这一偏向对采用自陈式报告(特别是问卷调查)的心理测量会带来严重信效度问题,造成测量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一般来说,社会赞许偏差的程度与心理测量的目的相关。如果测量是处于自我了解或诊断的目的,则社会赞许倾向较低;而如果是处于选拔或第三方评估的目的,则社会赞许倾向较高。
在涉及以下主题的自陈式报告中,社会赞许偏差对测量结果的潜在影响尤其值得关注:①人格。如自我价值、自尊、同情心。②能力。如学业表现、业务水平。③外表与体格。④个人收入情况。⑤价值观。如宗教信仰、意识形态。⑥性行为与性关系。⑦不道德行为。如考试作弊、乱扔垃圾。⑧不法行为。如吸食违禁品。在作答时,被试会以他人认可(包括社会期望或社会规范)作为标准,根据调查主题及目的,夸大或少报自己所具有的相应情况。例如,被试常常会夸大自己的同情心、学业表现,隐瞒或少报自己的不良行为频次。对于个人收入等主题,高收入者则倾向于少报自己的收入,而低收入者则倾向于夸大自己的收入。
减少或避免被试社会赞许偏差的方式主要有:①让调查者接受专业培训,以减轻面对面访谈中被试的不适感。②不采取面对面访谈形式,而改用自陈量表、网络、邮件等方式进行。③不要求被试提供详细个人信息,匿名作答。④在编制问卷时尽量以中性方式遣词造句。⑤采用单选题形式,让各个选项的描述具有同等社会赞许性。⑥采用一些复杂的调查和访谈方法,如随机化应答技术。⑦正式测验前加入预测验并对社会赞许分数高者予以警告。
可采用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来测量社会赞许偏差。由于社会赞许偏差会受到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一种文化中极具社会赞许性的行为未必在另一种文化中也具有社会赞许性。这种差异在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与东亚集体主义文化的对比中尤为明显。此外,即使在同一个测验中,被试也可能只对其认为调查者关心的问题表现出社会赞许倾向。
社会赞许偏差的意义比较复杂。从心理测量的角度,研究者希望尽量减少这种偏差以获得客观真实的结果。但是,社会赞许偏差代表的人格特质以及对工作绩效的预测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