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J.霍兰德于1959年提出,之后进行了多次修改。霍兰德认为,兴趣即人格,而工作环境的特点因素是由在该环境中大多数从业者的人格特点所代表。青春期末期,个体将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格,并主动搜寻适合其人格倾向的工作环境,因此其职业选择就是人格的反映。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格和工作环境均可分成6种基本的理论类型,每种人格类型都包括一系列特有的偏好活动(兴趣)、自我信念、能力和价值观,而每种环境类型都包括一些独特的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模型这6种基本的理论类型分别是:①现实型(Realistic,R):人格特点是坦率直接的交际风格,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喜欢用机械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喜欢用手、工具来制造或修理东西。对应的活动包括各种与机械、手工、体力或运动有关的任务,典型职业如机械师、消防员。② 研究型(Investigative,I):人格特点是擅长观察、分析和推理,聪明、好奇、有学问、有创造性和批判性,喜欢与思想有关的活动。对应的活动包括构想与研究抽象概念、解决智力问题等,典型职业如生物学家、数学家。 ③艺术型(Artistic,A):人格特点是偏好模糊,冲动任性,想象力丰富,充满独创性和表达欲,喜欢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对应的活动包括运用想象力、创意性的表达等,典型职业如画家、演员。 ④社会型(Social,S):人格特点是温和友善、善于社交、喜欢与人合作、乐于助人、积极关心他人的幸福。对应的活动包括对他人的传授、培训、教导和帮助,典型职业如教师、护士。⑤企业型(Enterprising,E):人格特点是精力充沛、自负、坚定,具有冒险精神和雄心壮志,擅长表达和控制形势。对应的活动包括各种领导、管理和组织的任务,典型职业如律师、政客。 ⑥常规型(Conventional,C):人格特点是细心、顺从、依赖、有序、保守,愿意处于从属地位,看重经济成就。对应的活动包括对数据资料进行明确有序的整理、修订细节等,典型职业如会计、编辑。
霍兰德兴趣选择理论认为个体可能同时与多种人格类型都有相似之处,但多数人会与其中一种相似性最高,表现出一种主要人格类型,同时与其他类型的相似性较弱,表现为一些附加的人格类型,因此,个体可以利用自己在6种类型上的相似性的高低顺序排序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为了解释6种类别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进一步提出1个结构模型:6种基本类型按顺时针方向依序排成环形(顺序为RIASEC),因此两种类型间有相邻、相对、相隔3种关系,其中相邻类型的相似性最高,而相对类型的相似性最低。该理论假设,当个体的人格类型与所选择的职业类型完全一致时,他才能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将才能与积极性发挥至最好,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也最高;当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相邻时次之,相隔时又次之,相对时最低。
该理论对人格类型和职业环境的划分是在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验研究发展而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该理论可以对人格类型与职业环境之间的适配性进行评估,从人—职的匹配角度寻找职业选择的解决方法,简单明了,实用性较高。因此,该理论在生涯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力都极大,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①该理论是一种静态理论,不太关注生涯发展中动态变化的一面。②对人格和职业环境的类型划分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美国之外地区的适用性较弱。③研究发现人格与环境类型之间的匹配程度与工作变量(比如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紧密的联系,这削弱了该理论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