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

2023-12-14

    依恋理论 :

为依恋在婴儿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多角度解释。主要理论解释有:①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喂养是依恋形成的关键。婴儿正处于口腔期,通过吸吮和咀嚼物体获得满足,他们会对任何为其提供口腔快感的人产生好感。由于通常喂养婴儿的是母亲,母亲自然是婴儿最初获取安全和情感的目标,所以喂养过程中母亲表现出来的慷慨和对婴儿反应的一致性会影响到婴儿依恋的强度和安全性。②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在喂养过程中养护者所给予的抚触和微笑,会使婴儿将母亲和快乐的感觉相联系,从而与母亲形成情感联结。喂养所引发的婴儿满足时的积极反应(微笑,发出喔啊声),会促进养护者对婴儿的喜爱。同时,母亲还有可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食物、温暖、温柔的抚摸、轻柔安慰的话语、景色的变化,甚至干净的尿布(必要时)。时间一长,婴儿感到母亲本身是有价值的,他们也会尽量(微笑、哭、牙牙地说话、尾随)吸引母亲的注意或靠近这些有价值的、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人,依恋便形成了。③认知学派。强调依恋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婴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只有客体永久性认知能力发展较好的婴儿才能形成基本的依恋。因为在产生依恋之前,婴儿必须要能将熟人和陌生人加以区分,还必须能够意识到熟悉的陪伴者存在的永久性(客体永久性),因为要和一个从视野中消失就不再出现的人建立稳定的关系不太容易。所以,依恋的形成至少部分地依赖于婴儿对客体永久性的认知水平。④习性学/生态学。强调依恋本身是一种进化的本能,具有适应价值。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来就具有许多固有的行为(哭泣、微笑、印刻、丘比特外表等),帮助促进幼子/婴儿和其养护者的依恋。这高度依赖母亲的养育质量。生态学家认为基本依恋的远期目标是要使下一代能存活到具备了生育能力,以保证种系得以繁衍。

尽管四种依恋理论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它们各有所长。对于人类的依恋,喂养行为并不像最初精神分析学派所认为的那么重要,但其首先强调了母子互动对理解婴儿依恋形成的重要意义。学习理论家受其启发,指出养护者对婴儿情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婴儿将那些给他们安慰的人看成是值得信赖和值得爱的个体。生态学家持类似的观点,但还认为在依恋形成过程中婴儿也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本能的行为有利于互动过程中依恋的产生。最后,认知理论的贡献在于,它指出了依恋形成的时机与婴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存在关联。因此,不能认定哪个理论是正确的而抛弃其他理论,每一种理论都有助于理解婴儿是如何同最亲密陪伴者建立起依恋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