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行为治疗”一词最早是由斯金纳(Skinner)等人于1954年提出的。它注重当前的行为问题,病人的认知,或启发领悟。行为疗法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标本个特殊的行为问题,而不是去探讨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
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和班杜拉的模仿学习原理。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可以解释人的某些行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而且可以从一种刺激或情境泛化到另一种刺激物或情境中去。行为治疗即可借助这种原理命名个体已形成的异常行为逐渐消退。
□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操作条件反射是解释学习的另一种方式。最早对它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ndike)。继桑代克之后,斯金纳进一步的动物实验确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定义。斯金纳以实验证明:只要实验者对所期望的某种行为进行奖励,这种行为就强化;不强化就会消退;若给予惩罚,消退加速。这一结论已成为当前行为疗法的基本原则。用操作条件反射原理也可解释人类某些行为。例如,一个小学生刻苦学习,在数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会得到老师和其他人的赞场,可能还会被授予某种证书。这些强化物可以激励他更加努力学习。由此,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可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异常行为,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采用奖励强化法使病人习得某些行为或采用惩罚消退法以去除病人的不良症状。
□模仿学习原理
这种学习原理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学习获得的,不一定都要通过尝试错误学习和进行反复强化。在模仿学习的有关理论中,班杜拉的研究最突出。他认为模仿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
班杜拉将模仿学习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1.注意学习者观察榜样的特征。这一过程主要是选定学习对象、作为学习依据。
2.保持把需要学习的内容保持在记忆里,作为学习和校正的标准。
3.再现将记忆中的榜样转化为学习者本身,不断按照记忆中的标准或直接对照榜样进行学习。学习言再现的榜样行为带有自身的人格色彩,不是简单的重复。
4.定型通过外部的、自我的或替代性的强化作用,使学习到的行为相对稳定地建立起来。
通过上述四个过程,模仿学习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通过模仿学习来治疗、矫正病人已有的主动行为或不良症状也是社会学习理论家们所极力倡导的。
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
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