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肯定理论 :
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M.斯蒂勒于1988年提出。该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类普遍具有维护自我完整性的基本动机,即个体会积极地维持知觉到的自我完整性和自我价值。具有自我完整性意味着个体感知到自己是行为得当、有优点、有道德的个体。当自我完整性受到威胁时,个体不一定非要防御性地去进行合理化或者扭曲现实,而是可以通过肯定自己某一方面的自我价值来维护自我完整性,继而更好地应对威胁。自我肯定可以通过回忆或描述对自己重要的价值(如社会关系)、自己的积极特质或优秀才能的形式来实现。其中,最常用的范式是价值肯定。研究中,这个范式要求被试从一系列价值中选择对他们最重要的价值,这些价值通常包括理论、经济、宗教、社会、政治、艺术6个方面;然后要求被试写一篇短文来说明为什么这个价值对他们如此重要,或是阐述他们在过去如何实践这个价值,以及将来计划如何继续从行为上体现这个价值。被试通过对某一方面价值的肯定,从而使其自我完整性得到维护和肯定。
自我肯定具有重要适应价值,其主要作用表现为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威胁,降低对威胁的防御性反应,同时促进适应性的应对,最终降低威胁带来的负面后果。例如,一个女生在面对“女生空间能力不好”的刻板印象威胁时,通常在空间能力测验上的表现真的会下降;但是,接受自我肯定处理后的女生,空间能力可能不受影响。这些作用在健康、教育、社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证实。例如,在健康领域,研究表明自我肯定可以降低个体对自我威胁性的健康信息的防御性反应,提高个体对威胁性信息的接受性,从而导致不健康行为的减少和健康行为的增加;在教育领域,研究发现,肯定自我价值可以帮助个体抵御偏见、歧视,从而减少威胁性信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在社会领域,自我肯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自我的肯定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人际关系中的威胁性信息(如人际之间的冲突),降低个体的防御性反应,从而促进人际间的信任和亲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