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2023-12-27

    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

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贝尔(一译奥苏伯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理论中的认知结构指的是学习者所掌握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由按照主题以层次方式组织起来的一些观念构成。认知结构遵循着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按层次高低和纵横联系组织起来,处于认知结构顶端的是抽象性和概括性最高的知识或概念,下面是逐级向下分化的从属概念、命题或具体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用来固定或归属新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分化和整合,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新知识或清晰稳定的意识经验,原有的知识也在同化过程中发生了意义的变化。同化就是新旧知识或观念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结果使所习得的知识观念获得心理意义,同时原有的认知结构也发生了量变或质变。

学习的3种同化模式

按照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有关旧知识之间关系的不同,奥苏贝尔划分了3种不同的同化模式(见图):①下位学习,指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观念。②上位学习,指认知结构中已形成了几个概念,新的学习要在几个原有概念基础上形成一个包摄性更广、概括水平更高的概念或命题。③并列结合学习,指新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上位关系,只是并列关系。

认知结构同化理论认为,新知识的意义获得之后,新旧观念的相互作用并未停止,新知识的保持和遗忘是同一相互作用过程的继续。新知识的意义在保持的初期,既可与同化它的旧观念相关联,又可从旧观念中分离出来,即新旧观念之间存在着可分离性,这是新知识可以利用的内在机制。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利于新知识的保持和回忆,又可能被原有的旧观念替代,而后者便是有意义遗忘的心理机制。

为促进认知结构同化、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奥苏贝尔认为教师需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教师有必要在讲授新知识之前,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较为清晰、稳定的引导性材料,为新的学习提供上位的观念固定点,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分辨性,使新知识顺利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这些引导性的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组织者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一般概括性说明文字,它是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按照先行组织者所起作用的不同,奥苏贝尔及后来研究者又进一步将其区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前者主要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后者则是与新知识类似或相临近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通过比较提高可辨别性,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对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经验、掌握新知识、建构完善的认知结构等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