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

2023-12-28

    自我决定理论 :

由美国心理学家E.德西和R.瑞恩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及形成对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自我决定理论发展至今已近40年,其理论体系仍在不断扩展和完善之中。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生命体若要存活并生长,就必须持续不断地与其所在的环境进行交换,并从中获取那些能够使他们保存、维持和提高机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与此类似,人类的人格和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健康运行,也有其必需的心理营养物质,德西和瑞恩称之为基本心理需要,并认为基本需要的满足对人类机能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基本需要是普遍存在的,所有个体都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而努力,并趋向于满足这些需要的环境。

此理论假定人类有机体具有胜任、关联和自主3种基本心理需要,个体动机的能量和性质取决于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其中,胜任是指在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是有效的,有机会去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才能;关联是指个体感觉到关心他人并被他人关心,有一种从属于其他个体和团体的安全感,与别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际关系;自主是指个体将自己感知为自己行为的来源,其行为的动力源于自己的兴趣或价值观,个体体验到他们的行为是自我的一种表达,能体验到心理的自由。

自我决定理论特别重视内部动机的作用及其激发,但是它也并不否定外部动机的价值。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只要外部动机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它就可不同程度地被内化和整合为内部动机。个体将行动的原因内化且整合于己的程度越高,外部动机转变为内部动机的可能性就越大。根据这一认识,自我决定理论将外部动机分为外部调控、内射调控、认同调控和整合调控等4种内化程度不同的类型(见图)。

动机类型、调控类型与行为质量之间的关系

其中,外部调控是指由奖励或惩罚等外部原因而引发行为。例如,一个学生若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赞扬、避免父母的惩罚而学习,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就是外部调控的。外部调控是外部动机中自主性最少的形式。而在内射调控形式中,外部调控中的一些威胁性的约束或许诺的奖赏内化为硬性的规则或要求,个体在这种规则或要求的约束下不自觉地行动。例如,一个学生为避免成为一个坏学生而按时上课,由于这个学生并没有认同规则,因而准时不是他自己的选择,而是在内在压力的迫使下才遵守的。而当个体开始意识到行为的价值,开始认同和接受时,认同调控就会发生。与外部调控和内射调控相比,发自于认同动机的学习行为更具有自主性,更为主动积极。如一个学生愿意做一些额外的数学练习,是因为他相信这有助于提高数学能力。整合调控是外在动机内化的最高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调控的过程和个体内在的自我感完全整合在一起。如学生所认同的规则与学生其他的价值、需要和身份完全同化在一起。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不要轻易否定外部动机的价值,但是需要促进外部动机的不断内化。为此,应该创设能够充分满足个体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归属需要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帮助个体培养自我决定的动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中的弹性空间、鼓励学生自发提问、强调任务的意义和价值、承认并接纳学生学习中的消极情绪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那些暂时无法引起他们兴趣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其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