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的交互作用理论观点:事实上,比较全面的观点应当是从个体和环境两方面的交互作用中去理解应激的有关问题。凡是从两方面交互作用中理解应激问题的观点都可以被称为应激的“交互作用理论”。关于应激的交互作用理论认为,应激状态是通过个体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的特定关系而发生的,而这种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动力体系,包括认知过程以及情绪和动机等在内的心理活动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该理论观点认为个体的应激状态与个体内在的需要和外部要求有关,关键所在是个体对自身能力和客观外在要求之间关系的比较和理解。如果在知觉到的要求同人对自己满足这种要求的能力的知觉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平衡的时候,就意味着应激的产生。例如,假若某一情境对某人要求过度,但他并不知觉到自己能力不够,这时,他行动如常,直至他知觉到自己不能应付之前,是不会发生应激状况的;而一旦他认识到自己能力不够,对情境的过度要求无法应付,也就是上述关系出现了不平衡,个体才会体验到紧张,从而产生应激体验。如果这种不平衡是短暂的,可以很快得到调整,应激就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也会很快被消除。但如果这种不平衡状态十分强烈或持续时间很长,机体对过度的要求难以应付,或预料到由于要求难以应付而可能出现不好的后果时,就不可避免地会进入应激状态,以致造成心理或生理机能的衰竭。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挫折、冲突等因素在应激产生中的作用。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会讨论到有关的一些细节。
近些年来,有关应激问题的研究在医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获得了更多的重视,在临床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心理学领域中,应激更倾向于被理解为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则强调是一种影响个体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情绪状态,不论是外界的强烈刺激,还是内环境的变化,都将导致一系列十分相似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大家倾向于用“应激”一词来描述所有的状况。
因此,应激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心身反应,实质上构成了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它的作用在于保护人或其他有机体,维护其机体身心功能的完整。
(二)有关的几个概念
在上述讨论中已经看到,在理解应激概念的同时,不能不涉及到对紧张、压力和平衡等概念的理解。
紧张或紧张状态是指,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即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对一个人能产生影响的刺激或情境,被主体感知到并作出主观评价后就会产生相应的一些心理生理变化。如果这个刺激或情境需要人作出较大的努力去进行适应,甚至超出一个人所能负担的适应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
由此,紧张状态作为对人或有机体的刺激,导致一系列的各种心理、生理反应,也就是所谓的应激。实质上,上述关于紧张状态的讨论主要是从其社会学意义上去考虑的,而从生物个体及其身心机制方面来看,就是前面讨论的应激。事实上,在西方心理学里,紧张和应激使用着同一个术语,即Stress这一词汇。显然,紧张和应激这两个概念只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重点。需要强调的是,紧张状态作为一种维持个体正常身心状态的必须水平,是可以作为一个中性概念来使用的,即在没有经由主观心理评判和发生影响之前,紧张状态本身是一种中性刺激,因为个体处于一般的紧张状态时,是可以不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的。而应激或心理应激应当是指不愉快的情绪引起的紧张状态。
至于把压力看成是与应激有关的概念的必要性,在前面关于应激的最初阐述中已经提到。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环境刺激是否对应激主体构成某种压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认知理解方面的状况。
平衡的概念对于理解应激甚至心理健康的意义都是重要的。在一般情况下,个体与环境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个体必定会产生某种紧张,出现应激的可能。实际上,紧张就是一个平衡失调的概念。生命有机体正是在这种平衡、不平衡再到平衡、不平衡的交替变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要求,直至生命的终结。
应激的交互作用理论观点
202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