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
J.皮亚杰(1896~1980)
此理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对偶故事法。对偶故事法是以成对的故事来测试儿童道德判断的一种方法。
故事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听到家人叫他去吃饭,他于是走进餐厅。在餐厅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只杯子的托盘,但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在他推门进去的时候,门把托盘碰倒在地,结果15只杯子都打碎了。
故事B:有一天,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趁妈妈不在家,想偷偷从碗柜里拿一些果酱吃。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但是果酱放得实在是太高了,他的手臂够不着。在他尽力伸手够时,他碰到了一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对于每个对偶故事,皮亚杰都会提问儿童两个问题:①这两个小孩的内疚程度是否一样。②这两个小孩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根据儿童做出道德判断是依据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主人公的行为动机,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3个阶段:①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这一阶段的儿童意识不到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会有所不同,没有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道德或者不道德,是前道德的。例如,玩弹球游戏的时候,儿童总是按照自己想象的规则进行活动,无法理解别人制定的规则。②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出现在四五岁至八九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数。这一时期的儿童有了很强的规则意识,认为规则是由权威人物(如父母或老师)制定的,不可更改。因此,他们对规则表现出一种绝对的服从。例如,即使因为要开车运送一位重症患者而闯红灯,这个阶段的儿童仍然可能指责你违反了交通规则。③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的儿童可以达到自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意识到了规则可以通过协商而更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也意识到,有时候为了公众的利益可以违背规则,如运送重症患者的救护车可以闯红灯。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他提出的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得到了一系列实证研究的支持。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1932)一书被视为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然而,他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偶故事中两个故事后果的不对等性(15只杯子对1只杯子),这可能诱导儿童忽略故事主人公的意图和动机。另外,皮亚杰没有对习俗规则(如吃饭之前要洗手)和道德规则(如不要打别的孩子)作出区分,而后来的研究发现,儿童是能够区分那些违背社会习俗和违背道德的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