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抗加工理论

2023-12-22

    拮抗加工理论 :

由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E.黑林于1874年提出。认为3对兴奋-抑制对立(拮抗)的组合是红与绿,黄与蓝,黑与白。其中,黑白组合决定所见颜色的明度。黑指没有颜色,白指所有颜色;而红绿、黄蓝组合决定所见颜色的色调。海林认为视锥细胞能感受红、绿、黄、蓝四种颜色,因而这一理论又称四色说。每对对立组合中的两个颜色通过神经抑制实现拮抗,即被红光刺激激活的细胞会被绿光刺激抑制,而被蓝光刺激激活的细胞会被黄光刺激抑制。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容易看见蓝绿色,而难以想象红绿色的存在。

色觉机制示意图

色盲现象可以间接支持这一理论。因为色盲者通常不是仅仅无法感知某一颜色,而是无法感知某一对颜色,如红绿色盲。这也支持了颜色系统由相对立的成对颜色构成,而非由单一的基础色构成的理论,如三原色理论。拮抗加工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后像现象。例如,当个体注视一片红色半分钟左右后,立刻转向一个白色表面,他会在这个白色表面上看见一片绿色。这是因为个体在注视红色时,红绿拮抗组合里由红光激活的视觉细胞向大脑不停发送“红色”的信息,同时抑制对绿光的反应;时间一长,这些细胞便因过度刺激而疲劳,对红光的兴奋和对绿光的抑制同时降低。这时个体再转而注视白色表面,视觉细胞对绿色波长的可见光的反应便尤为强烈,而让个体在一张白板上看到非客观存在的绿色。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都为三原色理论(即视锥细胞对蓝、绿、红三种可见光波长敏感的理论)和拮抗加工理论孰是孰非而争执不休。但后来的研究进展逐渐使科学家摒弃这种非黑即白的看法,而基本同意这两种理论并不对立,而是分别解释了人的颜色视觉的不同阶段。三原色理论帮助个体理解光及其颜色在视网膜上的作用,而拮抗加工理论描述了视觉信号从视网膜到大脑的加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