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身损耗 :
19世纪末期,德国学者E.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及其学生对热身损耗进行了系统的观测,1914年,美国学者E.L.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对热身损耗进行了明确定义。这里所说的“热身”与平常所说的肌肉活动的热身有所不同,更多强调的是认知层面的“热身”。热身损耗是类似于认知加工中遗忘的一种表现,因此早期理论认为它的产生是由于在休息间歇发生了原技能的遗忘,或是在休息之后出现了对技能记忆的提取失败。但后来研究发现,热身损耗与一般的遗忘不同,因为即使经过大量训练,热身损耗在熟练技能中仍然存在。因此,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解释是定势假说,认为技能水平的下降是由某种暂时性的内部状态或定势受损受阻引起的,这种定势很可能与中枢神经运动区的兴奋性有关。运动区本身具有一定的惰性,它的兴奋也需要一段加热过程,休息后兴奋性降低,回复到原水平需要一定时间,这时便引起热身损耗。减少热身损耗的方法是在下一次活动开始前做一些辅助活动,提高运动区的兴奋水平。这种辅助性的热身活动不一定要针对下一次活动将要使用的具体肌肉,但应与将要从事的活动是同通路的类似任务。例如,如果活动要求是右手用力抓握,那么在此之前进行左手抓握作为辅助活动,可提高活动中右手抓握的表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