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管理理论

2023-12-20

    恐惧管理理论 :

由美国心理学家J.格林伯格、T.匹茨辛斯基和S.所罗门于1986年提出。基本观点为:人类面临生的追求和死的必然的冲突,这种冲突引发恐惧,人类继而发展出一套管理恐惧的心理机制。其理论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E.贝克在《拒绝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中提到的观点,即人是具有死亡觉知的动物,死亡恐惧是人类动机的核心源泉,是人类问题的主要根源。恐惧管理理论认为,在人类进化史上,死亡恐惧为人类发展提出了新的适应性问题,死亡恐惧会摧毁正常的心理功能,只有成功管理恐惧并获得心理平衡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

恐惧管理理论有两个基本假设:①焦虑缓冲器假设。意指在死亡的威胁下,存在称为焦虑缓冲器的某些心理结构可以提供缓解死亡焦虑的功能,称为焦虑缓冲器。②死亡凸显性假设。意即启动死亡觉知会促使个体对这些心理结构(即焦虑缓冲器)需求的增长。大量实证研究围绕这两个基本假设展开,并推动恐惧管理理论的发展。早期,研究者认为存在两个基本的焦虑缓冲器:自尊和文化世界观。自尊追求通过肯定自己是充满意义的世界中有价值的一分子来缓解死亡焦虑;文化世界观坚守通过认同和坚持个体所持信念和价值观以象征性地超越死亡,二者的有效性都得到了证实。2005年,研究者提出第3种焦虑缓冲器: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在生存与繁衍中的进化优势可以帮助个人缓解死亡焦虑。研究者继而构建了由自尊、文化世界观和亲密关系组成的死亡恐惧三重防御系统,3种焦虑缓冲器在功能上可以相互代偿,其中一种受到威胁后,会引起其他两种代偿性地激活。

虽然恐惧管理理论还存在一定争议,但它在解释宗教信仰、群际关系、恐怖主义、灾难后的心理与行为等社会现象上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