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阶段理论

2023-12-19

    临终阶段理论 :

由美国心理学家E.屈布勒-罗斯于1969年提出。5个阶段分别是:①否认。或者说是患者不承认死亡宣判的真实性。当听到令人震惊或不幸的消息时,否认在短期内可以缓冲由不幸事件导致的不良后果,从而起到暂时保护健康的作用。当患者部分地接受了即将死亡的事实后,否认过程通常会随之消失。②愤怒。在确认了自己即将死亡的事实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对为何死亡的是自己而产生的愤怒、生气、嫉妒和憎恶等不良情绪。③交易。在此阶段患者通常会与神、命运、医生或者是疾病本身进行交易。这种交易往往是请求再给自己一点时间做一些重要的事,如参加子女的婚礼。但这种请求只能在短期内生效,因为疾病的恶化将很快终止交易。患者在这一阶段对别人特别随和,周围的人在这阶段对患者可以施与重要的帮助。这一阶段的特征不是很明显,且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出现这种应对方式。④抑郁。这一阶段因为感知到丧失而出现沉默不语的抑郁状态。罗斯区分了两种抑郁状态:一种是反应性抑郁,指由于疾病带来的丧失感及因此而产生的内疚或羞愧感;另一种是预备性抑郁,指由于即将面临丧失而感到悲痛,这些即将来临的丧失包括:必须与所爱的人永别,必须抛弃财产和所拥有的东西,以及即将失去一切。⑤接受。接受命运摆布,死亡即将来临。当患者经历了前4个阶段并开始平静地考虑自己的死亡时,他已经很疲倦,也很虚弱了。这个阶段,被形容为“长途跋涉前最后的休息”。尽管罗斯称上述5种应对方式为阶段,但它们并不是遵循固定的顺序,每个阶段也不是必然出现。该理论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临终者内心体验的认识,增进了临终关怀的人文精神。但是该理论的缺陷也很明显,一方面该理论的解释对象局限于医院中的临终病人且忽略了个体差异;另一方面该理论的文化适应性不足,因为罗斯的研究对象仅限于美国的住院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