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在幼儿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023-08-29
色彩在幼儿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幼儿认识色彩的过程从认知方式的转变,到色彩感觉的培养,到色彩心理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再到幼儿在美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方式的转变

  3―4岁是幼儿的色彩敏感期,这时的特点是幼儿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开始在生活中不断寻找不同的色彩,人类认知的发展正是从感觉训练开始的。

  但是现在,在幼儿园的艺术教学活动中,其中特别是色彩认识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色彩认知方式。传统的幼儿色彩认知方式是老师拿出色彩图片或相应的图书机械地教幼儿进行认识记忆,教师再用简单的游戏来进行强化,来达到认识的目的。说实在话,这样的方式确实会让幼儿准确地认识色彩,然而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会大大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幼儿的整体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好动的天性出发,探索出一种新的认识色彩的方式,即运动认识法。教师在讲色彩时应准备饮料瓶若干,并装多半瓶水,提前把颜料放入瓶盖内(不让幼儿看见),教师做示范,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再通过亲手摇晃水瓶的方式来认识色彩。经过幼儿园的实践演练发现,幼儿在进行此活动时,一方面颜色的变化会刺激幼儿的视觉,进行记忆,另一方面身体的跳跃和手臂的摇晃等肢体动作的协调进行会加深记忆。事实证明,这种愉快的方式远比机械的记忆效果显着,同时可以在幼儿的交叉活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运用,如社会领域活动等。

  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手段,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仅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同时又理解、重视了幼儿的情绪情感,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求。

  (二)色彩心理干预在幼儿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指南》指出,要培养幼儿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觉,这时教师就应该给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不同主题的版块、琳琅满目的游戏区角、优秀的艺术作品的欣赏等来调动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让孩子无意识地进行色彩交流。另外,在主题的环境创设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色彩对幼儿进行心理调节和渗透,也可以针对幼儿的个性差异组织一些活动或游戏进行个别指导。

  根据日本色彩大师野村顺一的调查研究可知,幼儿喜欢颜色的顺序是黄色、白色、粉色、红色、橙色,它完全不同于成人的色彩喜好。

  色彩的喜好与幼儿的性格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喜欢不同颜色的幼儿性格也大不相同,比较明显的是,喜欢红色的幼儿多为外向型,活跃,精力旺盛,但脾气易暴躁,自制力较弱;喜欢黄色的幼儿好奇心较强,乐于探索新事物,有很好的自我调节意识,但有时行动会较为自由散漫;喜欢蓝色的幼儿感觉敏锐,冷静,有较强的自控力,但有时会比较自我;喜欢绿色的幼儿率真,平和,富于忍耐力。色彩心理是幼儿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作为教师就更应该注意幼儿心理感受,通过色彩的调节使幼儿得到心理的满足。

  通常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园的相关色彩教学活动来判定幼儿的性格特点,但教师绝不能因为幼儿喜欢的颜色就定义幼儿的性格,幼儿对某种颜色偏爱才能能体现幼儿的性格特点,而且这种喜好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如家庭成员对幼儿颜色的引导性、幼儿现阶段的心理状况、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三)幼儿在美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成人评价观念落后,只注重绘画技能训练,大大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的发展。

  现在很多家长都特别重视幼儿的艺术教育,把孩子送到美术班学习,而很多的美术班为了向家长展示孩子学到了美术知识,就特别注重幼儿的绘画技能、技巧,如:画出优质的线条,临摹优秀的艺术作品。优质线条的绘画要求不利于幼儿小肌肉群的发育,这种不考虑幼儿身体发展状况的学习行为,会使幼儿沦为绘画的“小技工”,而非真正的感受、发现,创造艺术的美;与此同时,不可否认临摹优秀艺术作品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益处,但一味的模仿恰恰束缚了幼儿自我创作的天性,这种机械的、缺乏自主性的、不考虑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的学习方式,会大大降低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上这两种美术的学习方式只会使幼儿变成所谓的“乖宝宝”,这样的美育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