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如何评价费希纳的贡献? : 费希纳(1801—1887)生于德国东南部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个开明的牧师。他16岁时在莱比锡大学开始学医,并在莱比锡度过他的一生。费希纳在其86年的岁月中做了7年的生理学家,15年的物理学家,病了12年,又当了14年的心理物理学家,11年的实验美学家,而在这整段时间里他当了40年的哲学家。
从哲学上说,费希纳是个唯心主义的泛灵论者。他认为心与物是同一不可分的,不过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现。由于他同时又是个物理学家、生理学家,他感到要使他所宣传的哲学观点有科学的根据,必须求得心与物关系的法则,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对它们作精确的数学测量。1850年10月22日早晨——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费希纳忽然领悟到心与身之间的联系法则可以用物质刺激与心理感觉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说明。当时韦伯已经完成了他的感觉阈限和最小可觉差的实验研究,并确定了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个常数。这提醒了费希纳,他也发现刺激量依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量则依算术级数增加。1860年,他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对心物关系作了详细的说明,提出了被后人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的公式:S=KLogR·S=感觉强度,R=刺激强度,K=常数。
费希纳由此发展了他后来称之为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计划,并发展了三种方法:均差法、常定刺激法和极限法。
费希纳的研究工作虽然晚于韦伯,但人们对前者更为敬仰,韦伯是“不经意”地完成了这个工作,而费希纳却认清了其中的巨大潜力。韦伯是一位做出了“重大事件”的人物,而费希纳则是“创造了重大事件”的人物。
595.如何评价费希纳的贡献?
202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