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认知论

2024-01-31

    共生认知论 :

由智利认知心理学家F.J.V.瓦雷拉于1991年提出。其后,加拿大认知科学智利心理学家F.J.V.瓦雷拉家E.汤普森、澳大利亚心理学家D.D.赫托、西班牙心理学家E.D.迪保罗等人又从各自的角度做了一定的拓展,代表20世纪末认知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作为对经典认知科学或计算主义认知范式、表征认知范式的“叛逆运动”,共生认知论的基本主张主要有3个方面。①从离身认知到具身、嵌入认知。离身认知视野中认知与身体是分离的,而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发生中的核心地位,身体是连接认知与外部环境的必然中介,身体是认知的基础。共生认知论同时也继承了“嵌入认知理论”,强调环境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人们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外部环境的有利成分,从而减轻自身的认知压力。该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认知与环境、身体与环境的交互关系,反对将认知与身体、环境分离开来。②从机器人到现实人。表征认知理论将人与机器类比,忽略了人与动物、机器之间的差异性,未能体现出人所应有的社会性、文化性等特性。共生认知论将人从机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强调人是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它主张,以人为本的研究理应研究个人所具有的主观特性,即人自身内在的体验,而这种体验还需要借助于客观的手段得以全面展现。同时,该理论也强调认知的社会层面,人是社会性的,人的认知必然受到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影响而形成自身的特性。人不是先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独特的、不断变化的,身体活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人正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成长起来。③从面向自然到面向日常生活。表征认知研究范式贯彻科学主义心理学关于自然世界的研究定位,将人视为机器一样的存在,假设世界是先定、凝固和共性的。共生认知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行为是一种对于世界的发现和探索,人作为一个“探索者”,是在对世界的不断再利用和再塑造中完成对世界的认识的,认知也可以理解为主体对世界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