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交流

2024-01-31

    气味交流 :

这些特殊气味的活性成分一般存在于汗液、尿液、唾液、泪水等外分泌物中。19世纪初,法国的自然学家J.-H.法布尔发现雌性帝王蛾散发的气味可以吸引雄蛾。随后,德国化学家A.F.J.布特南特领导的研究小组用30多万只雌性蚕蛾,获得了5.3毫克蚕蛾信息素——蚕蛾醇,这是人类首次成功识别气味交流的有效化学成分。20世纪50年代末,P.卡森和M.路丘提出信息素的概念,特指同物种个体间气味交流的物质载体。除昆虫外,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的更高等动物也使用信息素进行气味交流。如发情期母猪闻到公猪唾液中所含的雄烯酮会做出交配姿势,母兔乳汁中的2-甲基-2-丁烯醛能够启动并引导初生幼兔寻找乳头的行为反应。除了繁衍和养育后代,借由信息素还可实现聚集、分散、驱逐、示警、示踪、标记领地等气味交流行为。这些气味经由嗅上皮进入主嗅觉系统,或者经由犁鼻器进入副嗅觉系统,或者由两个系统协同完成编码。

此外,气味交流还可在种系间进行,根据获益对象,其载体分为:①异源外激素。如植物中的异种克生现象。②利它素。如狐狸尿液中的气味物质TMT(Trimethylthiazoline)会诱发老鼠天生固有的恐惧反应。③互益素。如昆虫通过花香探测到花朵空间方位后,摄取花蜜的同时对花进行授粉。

对于人类而言,由于副嗅觉系统已经退化失去功能性,能否进行气味交流一度存在争论。有证据显示,气味交流在人际间产生的影响有:①调节接受者天生、即刻的反应(直效信息素),如母亲乳房的气味吸引新生儿的注意并诱发他的朝向运动。②使接受者的内分泌状态和发育系统发生缓慢而持久的改变(启动信息素),如女性的“月经同步”现象。③传递释放者的身份信息,如性别、年龄、身份。④影响接收者情绪和情感(调节信息素),如厌恶或高兴状态下分泌的汗液可改变接收者的面部表情、吸气量和认知方式。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争夺生存和繁衍的机会,动物不仅需要有效地探测外界环境中的危险和资源,还需要根据种系内部或外部其他成员的状态协调自己的行为,比如求偶、划分领地或探测天敌。在广大的动物世界中,气味交流是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与视觉和听觉刺激相比,气味可以在外界环境中更持久的留存,从而享有其他载体所不具备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