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

2024-01-21

    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 :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一切与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相对、以高扬人的独特本性并追寻人的特有研究方式为特征的心理学方法论;后者则专指以A.H.马斯洛、C.罗杰斯等为代表的美国人本心理学流派的方法论。

抗议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之弊,承诺确立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心理学研究方式,是人本心理学家在创建心理学方法论时为自己确定的基本任务。与此相应,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的转变上:①从“物”的研究方式到“人”的研究方式。反对将人简单地等同于自然世界(物理世界、机械世界、生物世界)的成员,认为处于进化阶梯最高阶段的人已“突现”出许多不同于其他自然物的独特本性,如人的“似本能”天性,人的非先定的、普适的、凝固不变的特性,人的自由决定、自由创造的本质,人的追求尊严、个性的价值导向性等;心理学应将科学主义心理学所遗落的人的独特本性纳入自身的研究范围,应以人文科学为典范,以人文科学的方法为基本方法,而非盲目地模仿自然科学,简单搬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并非实现对人的描述、说明、预测与控制,而是在构筑人的完整形象的基础上促进人的本质充分自由的发展。②从方法中心论到问题中心论。反对单纯以方法来界定科学的本质并根据方法决定研究问题的取舍。认为科学的本质取决于是否富有成效地解决了有意义的问题。心理学应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去判断方法的适用与否,应紧扣人的独特本性去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论。③从逻辑主义到直觉主义。认为人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拥有精神生命的存在。精神生活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只能通过非逻辑的直觉体验或内在领悟获得完整把握。直觉体验与人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融汇共存,既具有领悟能力,又有亲身体证功能。理智直觉让人把握精神生活的本质,生存直觉则让人领悟生命的意义。逻辑主义一味强调运用逻辑方法寻求人的抽象本质,必然导致心理学偏离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性的真实。④从还原主义到整体主义。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整体,不能还原为自然科学一样的假设结构如原子、元素,不能归结为一般自然物的存在;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和,且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因此,还原主义并不适合于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应坚持整体主义,应以突现人的整体性质的动机,或焦虑、绝望、恐惧等人的在世状态,或高峰体验等为研究的出发点,以现象学的本质直观、解释学的理解、存在主义的存在分析等为基本方法,以精神生活、人性、生命意义的整体的质的把握为旨归。⑤从客观范式到主观范式。认为主观性是人、人的精神生活的基本特征,不仅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对精神生活主观性的研究及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只能通过内省、直觉、体悟、理解等主观方法达到。建立在认识主体与客体分离前提下的感情超脱、价值中立的客观立场,以及与之相应的纯客观研究范式,对于自然界的研究来说或许是必要的,对人的研究来说却未必适用,至少是不够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物理学、生态学、习性学、机体整体学及系统科学的出现与发展,将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些学科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自然科学所确立的世界图景,积累了丰富的关于人类生物本性的事实材料,提出了适于研究对象的整体论原则和对科学客观性的理解。一些科学家(如A.爱因斯坦、J.R.奥本海默等)甚至还批评了心理学研究中盲目搬用物理学范式的错误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产生由此获得了必要的科学奠基;而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现象学以及解释学、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哲学中所蕴含的那些对人的独特本性的高扬、对人的特有研究方式的追寻,则完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产生所需的哲学准备。1894年,德国哲学家W.狄尔泰在《描述的和分类的心理学的观念》一文中明确提出,心理学作为首要的和基本的精神科学,其研究对象的特性有别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的,其研究方法也因此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应以描述心理学或理解心理学替代说明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在《民族心理学》一书中,将其心理学体系拓展为两部分:个体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从而为心理学添加了一条有别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道路,即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道路。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由此步入了其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