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理论

2024-01-11

    事故致因理论 :

研究目的是指导事故预防和防止同类事故重演。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安全工程师W.海因里希、英国心理学家J.瑞森。其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①早期阶段(20世纪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代表性理论有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遭遇倾向论、心理动力论等。其基本观点是操作人员工作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②发展阶段(20世纪30~70年代,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代表性理论有工业安全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流行病学”事故理论等。这些理论大都强调机械设备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③成熟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宇宙开发及核电站建设等大规模复杂项目出现的背景下,出现了强调系统安全的现代事故致因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强调应使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事故的致因,认为事故的发生通常是许多人为差错和机械设备故障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故致因理论存在单一归因的倾向。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遭遇倾向论、心理动力论等,把大多数事故的责任都归结于人的不注意,工业安全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流行病学”事故理论等,则认为生产条件和技术设备的潜在危险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已经随着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方法的运用,逐渐形成系统安全的基本思想。尤其到了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事故是社会因素、管理因素和生产中的危险因素被偶然事件触发造成的结果。

随着事故致因理论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相关的理论模型层出不穷,其运用的范围,也从武器装备、航天军事到厂矿机械、化工安全等民用生产领域不断扩大。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有助于分析事故过程,发现事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