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性条件反射 :
一般情况下,如果条件刺激与具有积极效价的非条件刺激配对呈现,有机体对于它的评价会向积极方向改变;如果条件刺激与具有消极效价的非条件刺激配对呈现,有机体对于它的评价会向消极方向改变。
评价性条件反射产生的内在机制一直存在争议,其中有两种解释占主导地位:内隐错误归因机制与命题性解释模型。内隐错误归因机制认为,评价性条件反射的产生是无意识的,不需要注意的参与。在评价性条件反射产生的过程中,无条件刺激唤起了一个特定的评价,被试因来源混淆感而错误且内隐地将无条件刺激所产生的评价性反应归因于条件刺激,因此对条件刺激的评价发生了改变。而命题性解释模型则认为,评价性条件作用中条件刺激效价的改变是因为个体有意识地形成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配对的命题,并且个体通过判断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命题真假来确定他们对条件刺激的偏好。因此命题性解释模型认为评价性条件作用是在意识水平上产生的,需要注意的参与。
评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存在相似之处,两者都包括刺激之间的配对,但也存在区别:经典条件作用可以涉及很多种类的反应,例如,生理上的反应或外显的行为反应,而评价性条件作用只涉及个体对事物喜爱程度的改变。在评价性条件作用中有机体习得的是一种选择偏好,并且不容易消退。评价性条件作用效应量大小的测量方法,通常包括外显态度测量法、内隐态度测量法以及生理指标测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