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模型

2023-12-21

    社会关系模型 :

适用于研究人际互动中的知觉、行为、人际吸引的复杂性和多重性问题。传统个体差异的模型中关于一致性或变化性的研究大多混杂着来自独特关系的变异,因此得出的个体差异的结论不够严谨,而社会关系模型可以分离出关系效应或群组效应,弥补了传统模型的不足。另外,该模型能依据统计分离出这种实际存在但又不易研究的成分,使得个体差异研究结果更为精确可信。社会关系模型最初源自人际知觉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家在真实情境中研究人际互动直接推动了社会关系模型的发展,使其为人际过程、对人知觉等社会心理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分析策略和数据分析的工具。

该模型将个人在双方关系中的行为和知觉的变异分解为3种基本变异源成分以及2种协变量成分。3种基本变异源成分包括:①行动者效应。反映的是个体在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互动时采取的行为的一致性程度。例如,在信任研究中,个体A对他人的信任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体A倾向于信任他人。②同伴者效应。反映的是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个体采取行为的一致性程度。例如,个体A的同伴者效应就是测量个体A获得他人信任的程度。③关系效应。指人际知觉中知觉者如何对独特的知觉对象反应而产生的关系水平的效应,或在小组互动中控制了行为者效应和同伴效应时的独特效应,是人们在互动中产生的气氛,又称小组效应。例如,在群体中,个体A对个体B以外的其他人都不信任,那么A与B的关系具有独特性,即A对B存在关系效应,反映了特殊关系的独特性,需要注意的是关系效应包含有向性和非对称性两种特征。社会关系模型的2种协变量成分包括:①恒定的成分。即不同的知觉者、知觉目标和关系的知觉判断或互动的总平均值。②评定中的误差变异。

社会关系模型将心理研究还原到真实的关系情境下进行考察,更具生态效度,对分析成对数据和互动现象具有独特的优势,既考虑到了个体层次的差异又兼顾关系层次,随着社会关系模型的发展和完善,它应用的研究领域也将不断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