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加工似然模型

2023-12-20

    精细加工似然模型 :

由美国心理学家R.E.派蒂与J.T.卡乔鲍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此模型认为,在说服过程中,影响说服效果的一系列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实质上是被说服者仔细思考有关被说服事件可能性的函数,并由此提出存在两种精细加工水平不同的说服路径——经由系统化思维的中心路径与借由认知捷径的边缘路径(外周路径)。中心路径指个体通过详细的认知加工过程判断是否接受说服信息,在此过程中个体仔细审查信息的内容、论据和其他相关线索,即对事件相关的信息进行更多思考,说服的结果稳定、持久;边缘路径则相反,当采用这种路径时个体仅采取一些简单的,诸如启发式的准则对说服信息进行评判(如对说服者态度、信念),而非直接关注信息本身,此时说服的效果容易消退。两种路径采纳的信息之间存在平衡的关系,一者的增加势必导致另一者的降低。

依据各自不同的影响机制,说服效应中个体精细加工水平的影响因素分为精细加工动机和精细加工能力两类。具体而言,事件相关性(如自身卷入事件程度)、认知需求(愿意思考的倾向)是最为常见的影响精细加工动机的因素,且与精细加工的程度呈正相关。与此同时,分心、缺乏有关知识则是最为常见的影响精细加工能力的因素,且与精细加工的程度呈负相关。对于有高精细加工水平的中心路径来说,说服的结果依赖于被说服者对事件相关论据的深入思考。在这过程中,若信息所试图说服的观点与被说服者持有的态度一致,会显著地促使被说服者接受该观点,而与态度冲突时则相反。此外,论据的质量较高时(如有力、可靠),人们更倾向于接受观点。对于持有低精细加工水平的边缘路径,说服的结果依赖于个体采取的启发式或其他简单决策机制的结果。其中,对于说服者的可信度(如是否是专家)、喜好度、舆论(他人对说服信息的反应)等启发式加工直接决定说服的效果。

精细加工似然模型在被提出之后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已成为说服效应的双加工模型中的主要观点。在理论贡献之外,精细加工似然模型也广泛运用于政治选举、生活消费及商业广告等诸多应用领域。近年来,在传统领域的基础上,作为一种说服的效应模型,精细加工似然模型也被运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研究;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与信息多元化的趋势,精细加工似然模型也在以口碑、消费者评价等为主题的新兴研究领域中继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