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倦怠 :
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H.J.弗罗伊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用来描述护理人员由于长期面临情感和人际压力而产生的认知与情感方面的负性反应。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服务业以外的职业群体(例如警察、军人、技术研发工程师等)也同样存在工作倦怠现象。但工作倦怠不同于抑郁症,主要是由工作相关因素(或称工作压力源)导致的,具有5个方面的特点:①有心理或情感耗竭、疲惫、消沉等典型的烦躁不安症状。②偏重于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症状,而非躯体方面的症状。③没有精神病理学方面的典型症状。④与工作场所中的刺激或事件密切关联。⑤个体的工作绩效下降或安全事故增加。
工作倦怠的内容结构及测量有多个版本,C.马斯拉奇等人关于工作倦怠3个维度的观点影响最为广泛,其编制的马氏工作倦怠量表(MBI)也就成为工作倦怠的经典测量工具。工作倦怠感包括情绪耗竭、非人性化、个人无效感。①情绪耗竭。描述了工作倦怠的情感维度,即个体感到自己有效的身心资源过度透支,表现出没有精力、过度疲劳等现象。②非人性化。体现了工作倦怠的人际交往维度,描述了个体以一种负性的、冷漠的或是极端逃避的态度去面对服务对象或工作,表现出易怒、消极、缺乏情感投入等现象。③个人无效感。反映了工作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描述了个体感到无能、工作没有成效,表现出士气低下、缺乏成就感等现象。这个多维结构的概念,不仅精确地描述了工作倦怠的情感成分,而且还考虑了压力所导致的个体对他人和自我的评价与反应,因而得到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
工作倦怠不但影响员工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幸福、人际关系,而且会使个体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降低工作绩效与安全行为,同时影响与家庭、朋友的关系,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组织与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需要采取积极的预防与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