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信息取样理论

2023-12-11

    群体信息取样理论 :

由美国心理学家G.斯塔塞和W.泰特斯于1985年提出。该理论认为,群体讨论前有关该决策的信息在成员中的分布情况会对群体讨论及其结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偏差,主要包括:①信息性偏差。即群体中单个成员所得到的部分信息不能反映支持各备选方案论据的完整性和平衡性。②偏好性偏差。即讨论前单个成员对某些备选方案有个人的偏好。③讨论内容偏差。即由于前两种偏差而导致讨论内容上的偏差。由于讨论前的信息分布情况不同,从而使得讨论时不是校正了这些偏差,而是相反,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偏差。该理论把在群体内分布的信息分为两种,一种是分享信息,即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拥有的信息;二是不分享信息,即群体中只有一个成员拥有的信息,而其他成员缺乏该信息。除此之外,还有过渡情况,如一部分成员分享到该信息,一部分成员没有。斯塔塞和泰特斯认为,一个信息项能被群体回忆起来被讨论的概率是拥有这项信息的成员数量的一个函数。由于分享信息被更多个成员所拥有,因此要比不分享信息项更容易得到讨论,于是讨论结果会朝多个成员的方向倾斜。他们提出了一个公式:p(D)=1-[1-p(M)]n。式中p(D)为一个特定信息项被群体讨论的概率;p(M)为任何一个拥有该信息项的成员能回忆起来并提出该信息项的概率;n为提出该信息项的成员人数。根据这个公式可知,一个信息项能被群体讨论的概率是随着能回忆并提出该信息项的概率增加和随着提出该信息项的人数增加而增加。该公式说明共享的信息或者被多数成员掌握的信息更有可能被讨论,于是更有可能影响讨论的结果。斯塔塞、泰特斯和F.W.泰勒等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实了上述结论。

群体信息取样理论的提出,激发了许多研究,特别是有关如何防止信息取样偏差方法的研究,如引导群体成员不带偏见地更仔细和理性地思考每一个信息项,或让群体成员对信息项的作用进行排序,或在群体中设置一位领导提醒成员权衡每一项信息,或者提倡群体成员互相据理力争达成一致意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