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动机

2023-12-08

    成就动机 :

早在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H.A.默里就提出了成就动机的概念。后来D.C.麦克利兰和J.W.阿特金森进一步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把主题统觉测验(TAT)引入成就动机的测量中,并建立了一系列数学模型,附属内驱力认为个体具有对成功的渴望(Ms)和对失败的回避(Mf)两种倾向,Ms﹥Mf的个体将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Mf﹥Ms的个体宁愿选择难度很大或很小的极端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贝尔认为成就动机由3种成分构成:①认知的内驱力。是指以获得知识和解决学习问题为学习的推动力量,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又称内部动机。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和学习成绩而赢得相应地位的学习动力。这种内驱力是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种外部动机。③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任务做好的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典型的外部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主要因素有成就动机的唤醒水平、学业成绩、性别差异、人格等。在不同的时空条件、社会背景与文化形态下,成就动机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所表现的具体特征也有所不同。研究表明,中国中小学生在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和成就动机定向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发展上的差异。中学生更多采用认知判断进行成就归因和能力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机定向;小学生则没有这种情况。

成就动机的测量工具包括主题统觉测验、成就动机测量表(AMS)等,中国多采用叶仁敏等人于1988年译制的成就动机测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