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形成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

2023-11-25
概念形成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布鲁纳认为,虽然人所处的环境复杂而多样,但人却能轻易地分辨不同的客体和事物的各个方面,把它们分别加以登记并作为一个个独特的个体进行反应,这就是分类活动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人类为了应付复杂多变的环境,发明了类别并创造了概念。所谓概念就是代表一类享有共同特性的人、物、事件或观念的符号。概念使我们能够把面目各异但具有共同本质特性的客体归成一类,然后再根据它们所属的类别作出反应,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环境的复杂性。比如,小汽车的品牌很多,各种牌子车的车型、大小、颜色、内部设施、车速、性能也有很大差异,但只要了解了“小汽车”这个概念(或类属)的涵义,就能一眼把它们和卡车、大客车、摩托车区分开来。分类也使我们大大提高了反应的效率,使我们不必每次面对一个新事物都要从头进行一番学习。比如,苹果和梨是我们很熟悉的水果,那么对于这两者的嫁接产品“苹果梨”,即使从未见过,我们也能大致猜到它的形状和滋味。布鲁纳认为,所有的分类活动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加以分辨,并把它们归入某一类别,同时又排斥其他事物的过程。这种分类过程也正是概念形成的基础。

概念习得在儿童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通常具体事物的概念可由生活经验直接获得,形成较早。大多数抽象概念的获得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同时也依赖于儿童对不同事物进行归纳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归纳能力的发展是儿童得以获得抽象概念的心理基础,反过来,抽象概念的掌握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概念的教学不仅是学科知识教授的重点,对于智能发展也十分重要。概念形成教学模式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分类、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并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用概念思考已获得的知识。

布鲁纳的研究结果表明,任何概念都含有5个要素,即名称、范例(正例和反例)、属性、属性值和规则。

名称是概念的标识,如水果、狗、房子、植物都是概念的名称。一个概念的名称代表了一类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事物。

范例指属于或不属于一个概念的元素。属于概念的元素叫正例,不属于概念的元素叫反例。比如“苹果”、“梨”、“樱桃”都是“水果”的范例。范例有正例也有反例。比如“半夏”和“阿司匹林”都是“药”这一概念的正例,但如果概念是“中药”,那么只有“半夏”是正例,“阿司匹林”则成了反例。将那些看似正例其实却是反例的事项加以甄别,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明确概念所涵盖的事物范围。

属性是指能使我们将某些范例归于同一类别中去的那些共同特征或特点。属性有基本属性与次要属性之分。拿水果来说,果肉内裹有核、甜(或酸)、可食、多汁等,是它的基本属性。它们在市场上的标价、个体大小、果皮厚度等则是次要属性。

属性值是指概念的各个属性的取值范围。如果我们面临的各种事物都整齐划一,那么概念化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实际上即使同一类事物在某些方面也有着种种不同。事物属性的取值是否超出其所属概念的范围,可以决定它是否能被归属于该概念。以苹果的颜色属性为例,常见的有青、红、黄,这中间还有种种浓淡、间色的差异,但我们仍把它们都看成是苹果的颜色。这一颜色的取值范围,就是概念的属性值。我们一般不把紫色作为苹果的颜色,原因就在于紫色超出了通常公认的苹果颜色的属性值。如果我们看到一一个圆乎乎、紫色的东西,多半会把它当作茄子而不会是苹果。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概念属性都有取值范围,比如“唱片”这个概念,其形状属性就只有圆这一个值,没有取值范围可言。

规则是对一个概念的基本属性所做的定义或说明。比如“三角形是一个平面上由三条直线围绕构成的封闭图形”就是三角形这个概念的规则。只有掌握了规则才说明真正掌握了概念。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以为假如我们了解了一个概念的典型范例,就等于我们理解了这个概念。例如,我们认识麻雀、鸽子,它们是鸟,因此我们也就知道什么是鸟。那么,鸡、鸭是不是鸟呢?很多人要想一想才能回答,有些人甚至会说它们不是鸟,因为他们实际上不了解“鸟”这个概念的定义,不了解什么是“鸟”的基本属性。因此,掌握规则是科学地掌握概念的关键。规则通常在概念形成过程的最后才确定下来,教师可以教学生用它来总结他们对概念各个要素的探索的结果。如果学生能够正确陈述概念的规则,就说明他已经能够成功地运用该概念的其他要素,知道怎样区别正例和反例,哪些是一个概念的基本属性,哪些是次要属性,属性值分别是什么。

概念的五个要素的组合构成了把一个概念与其他概念区分开来的标准。通过对这五个要素掌握程度的了解,教师可以判断学生在什么时候已完全获得概念,什么时候它们只是在进行语词重复,并没有真正掌握概念。

在布鲁纳看来,“概念获得教学模式”除了使学生获得特定概念之外,还担负有对学生概念化过程本身加以研究的任务。我们知道,概念形成是归纳思维的结果,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它们的共同特性并把它们和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各种策略。“策略”是人们面对概念的范例时所采取的思维模式。思维策略通常并不为人们所意识,它们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概念的性质、环境中的压力、行为的结果发生变化时,人们会不自觉地采用不同的思维策略。因此,在概念获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最终的答案是否正确,还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哪种思维策略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