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革命

2024-03-04

    行为主义革命 :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不仅全面否定传统意识心理学,而且将心理学确立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纯粹客观的实验分支”,他摒弃心理学以内省法研究主观意识的研究传统,而代之以客观的方法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这在西方近代心理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华生的观点因为迎合时尚,有打破心理学传统束缚的勇气,受到世界各国年轻一代心理学家的认可,在美国风靡一时,从而引起了心理学思想领域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被称为“行为主义革命”。

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

行为主义革命可以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两个阶段。早期行为主义,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E.B.霍尔特、K.S.拉什利、A.P.魏斯、M.M.亨特等人为代表。他们的主张虽然有不同之处,但大都否定将内在意识作为客观心理学研究的合法主题,主张以可观察操作的外显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客观立场与方法;坚持将人的心理活动还原为行为,还原为生理过程,将心理学的规律归结为刺激-反应联结的规律。早期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这种极端化和简单化的倾向不可避免地招致了心理学界的强烈批评。

一批行为主义者试图在坚持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克服早期行为主义的简单化倾向,把行为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导致了新行为主义的产生。新行为主义以美国心理学家E.C.托尔曼、C.L.赫尔、B.F.斯金纳、A.班杜拉等人为代表。新行为主义学者在坚持行为主义严格决定论这一基本立场的基础上,试图对早期行为主义极端简单化的观点加以修正。新行为主义者不完全排除意识经验,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探讨而不是回避有机体行为背后的机体内部因素,重视对动机和认知机制的研究;主张整体行为观,更多地使用块状概念分析多种动作的构成,以改变华生局部性的分子行为观以及将行为归结为肌肉运动的简单组合;重视操作分析的客观方法,力图用科学操作使心理学术语客观化。不同的新行为主义学者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例如,托尔曼在实验变量与行为变量之间加入需求、认知等中介变量,提出符号-格式塔(认知地图)学习模式。赫尔试图建立一套以数学为推理工具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希望借此使心理学体系数量化。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对实验情境的严格控制。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华生等人在心理学界掀起的行为主义革命,在西方心理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科学观和方法论迅速为心理学家所接受,并逐渐渗透到很多人文社会科学中去,使“行为科学”这一名称得以流行。当然,行为主义学派的很多观点仍然存有过激之处。行为主义以刺激-反应的模式看待有机体的行为,这种简单化倾向遭到了众多的批评。新行为主义者虽然在刺激-反应之间加入了某些中介变量,但本质上并没有摆脱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新行为主义仍然存在轻视和贬低作为主体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