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取向

2024-02-10

    人本主义取向 :

人格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取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此前,心理学领域有两种流派: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这两种流派都认为人们行为的决定力不来源于自我选择,而人本主义取向则认为人具有自我决定力与选择力,拥有自由意志。同时,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迅速恢复,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与自我价值,精神空虚、道德堕落、种族歧视、吸毒犯罪、价值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开始出现。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问题,一批追求通过新理论来解读社会的人本主义学家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并得到了认可。由此,人本主义理论应运而生,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取向产生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选择、价值,关注人们的思想,强调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研究,聚焦真实、内在的自我。

人格心理学中人本主义取向的主要核心特征是:①关注正常人与健康人的心理现象。②强调个人责任,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权,但是要对自己的选择与行为负责。③强调此时此地,注重当下的感受,唯此才能充分享受生活。④关注自我与个人成长,每个人都具有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朝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人本主义取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C.R.罗杰斯。马斯洛关注研究心理健康的优秀群体,概括出他们的心理品质,供大家学习,希望更多的人朝自我实现的目标努力。他认为人是善良的,具有不断成长的动力,并朝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可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结构。他强调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类共有5种层次需要,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达到自我实现时,人会出现高峰体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实践领域被广泛应用。人本主义理论给人类心理发展以积极健康的解读。马斯洛用乐观向上的语言描述了人格中的积极层面,他用一生来研究心理学如何能够促进人的快乐和健康。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人格的主要结构,建立了自我理论,认为自我的充分发展是个体生长和发展目标,人生要朝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不断前进,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罗杰斯认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无条件积极关注十分重要,人人都需要被爱和被认可,无条件积极关注能促进个体成为功能完善的人。同时,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开创者,他提出了著名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来访者自身的人格力量,他们是自己最好的专家,有能力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这一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教育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人力资源领域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本主义取向的理论进展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兴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关注点聚焦到积极心理学中。此外,人本主义取向还推动了心理治疗的发展。人本主义取向也有不足,例如人本主义取向中的概念难以界定,难以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