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阈限

2024-01-30

    回声阈限 :

在有混响的环境中,一个特定的声源所发出的声音会受到刚性表面(如墙壁、天花板、地板或房间中的其他物体)的反射,这些反射声音进入听觉系统的时间相对直达声音而言,会有一个时滞。通常情况下,如果两者之间的时滞不是很长,听者不会知觉到一个独立的反射声音的存在,而是知觉到一个直达声音和反射声音的融合声像,反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直达声音会主导融合声像的知觉属性,如音色和位置等。这种现象被称为听觉优先效应或哈斯效应。但当直达声音和反射声音的时间差足够长时,直达声音和反射声音不能融合,听者会听到独立的反射声像,即回声。

回声阈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声音的类型、听者的经验等。研究表明,相对于喀哒声或噪声等,人类言语有更长的回声阈限。这意味着人类的言语在混响环境中更容易被融合,这一特性对于混响条件下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言语信息的这种特性与其本身的物理属性有密切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R.K.克里夫顿等人发现回声阈限具有一个建立的过程。他们用两个扬声器向被试播放一对喀哒声(声音对),其中一个领先于另一个。初始时,被试可以清楚地听到两个声音,领先声和落后声分别处于各自的知觉位置。但是当连续向被试播放成串的声音对时,落后声会逐渐消退,被试只能听到一个融合的声像,其位置处于领先声所在的位置。相对于续列开始呈现时,续列结束时回声阈限能有2~3毫秒的增加。但这种现象只是在领先-落后声迟滞处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时才会出现。当两者间间隔很小(2~3毫秒)时,两者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声像,而当两者时间间隔过长(大于10~15毫秒)时,落后声音始终能够被知觉到。

回声的知觉被认为是听者借以对周围环境特征进行检测的一种方式。当相同的领先-落后声序列反复呈现,听者不能从中获取关系环境特征的新线索时,对落后声的加工就会受到一定的抑制,体现为回声阈限的增长。但当领先-落后声的配置发生变化,比如两者间隔的增加或缩短,或是落后声声学特征上的改变(在自然情境中常反映为环境特征的变化)时,对落后声的加工会变得更为敏感,即表现为回声阈限变得更短,回声抑制的建立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