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追随反应 :
1968年,F.G.沃登和J.T.马什首次发现频率追随反应并命名FFR。1970年,G.温伯格等研究者通过动物电生理的实验证明FFR主要来源于听觉脑干,所以说FFR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特殊的听觉脑干反应。由于FFR具有很强保真性,听觉系统剖面图将记录到的FFR用扬声器播放出来时与诱发声十分相似,温伯格等人将FFR取别名为听觉神经音。动物电生理实验结果表明,多脑区均可产生听觉诱发的FFR,如听神经、耳蜗核、下橄榄复合体、下丘甚至杏仁核外侧核。所有头皮记录到的FFR可能有多源。N.克劳斯等人在2010年用动物实验结合人类实验的方法,证明了头皮记录FFR主要源于下丘。
FFR的常用诱发声可为:纯音、复合纯音、元音、音节、有谐波结构的动物叫声及具有近似周期性的窄带噪声。FFR虽然是自下丘脑以下的低级听觉核团的神经活动,却受到高级认知加工活动如语言和注意的影响,不仅被广泛用于研究听觉系统频率加工机制,在临床上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截至2018年,头皮记录FFR是非侵入性检查听觉脑干时域编码能力的唯一手段,FFR近年来在临床上发展迅速,并被认为与听觉脑干反应相比,FFR对于检测听觉认知加工功能更加敏感。与其他电生理记录类型相比,FFR在4个方面的测量具有独特优势:①对言语可懂度相关言语特征的神经反应;②对不同来源言语刺激的神经反应;③双耳去掩蔽的神经相关物;④自上而下的对目标言语去掩蔽过程的神经相关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