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心理学思想

2024-01-29

    禅宗心理学思想 :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它融合了中国文化重实用、重践行的特质。在此后千余年对中国精英阶层产生了持续深刻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而言,禅宗代表了中国化的佛教心理学思想,主要特点有:

①见性成佛、自性具足的心理实质观。禅宗认为“见性成佛”就是体认自我心性,识得自性便成佛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坛经》)。自性(精神活动的本质)原本是清静自在,只是由于后天妄念太多,蒙蔽遮掩了清静本性,导致人们无法洞察精神活动的本质。反之,如能排除妄心的干扰,心注一境,回归心性清静的本然状态,那么就可清晰了知心理活动的本来面目。当人们掌握了心性本质及规律即成为真正的觉悟者。基于此种心理观,禅宗不像其他佛教宗派执着于对各种心理活动、精神现象的烦琐分析,而是强调直指人心、顿悟解脱。

②参究顿悟、自证自悟的心理技术。禅定是佛教探究精神本质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与注重“定学”(即提升注意功能为核心的心理理论及训练体系)的印度禅不同,禅宗打破传统禅定一味坐禅摄心的烦琐形式,提出“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认为禅的关键在于顿悟,即精神功能的突破性提升,并创造性地发展出一套别具一格的参禅技术。最具影响力及代表性的心理技术是参究,包括参话头、参公案。参究技术的关键即是杜绝逻辑思维,禁用理性思辩,如参究“不思善,不思恶,思总不生时,还我本来面目来”。通过这种无法用正常思维去展开的特殊形式阻断个体自动化思维模式,最大程度地激发移情。参究的心理机制就是越过人们惯用的意识中介,直接探究意识背后的真实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