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测验 :
职业心理学认为,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对职业种类的偏好,人们首先倾向于选择感兴趣的活动作为自己的职业。测量和了解个体的兴趣有助于确定其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兴趣测验起源于20世纪初开始的职业指导运动。1908年,美国“职业辅导之父”F.帕森斯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有效的职业指导需要科学的测量工具。第一个兴趣测验是发表于1921年的卡内基兴趣调查表。国内外使用的兴趣测验有80种以上。信度和效度良好的兴趣测验通常可以较好地预测职业选择、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满意度,而职业的成功与否则与能力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兴趣测验常与能力测验及其他测量与评估工具合并运用。
兴趣测验一般采用3种不同的开发路径来编制量表:①经验性量表。典型代表是斯特朗职业兴趣表(SVIB)。该测验发表于1927年。将普通个体的兴趣与常模群体(即职场上获得成功或感到快乐的人)的兴趣做对比,由差异显著的题目组成。常模群体由在规定时间内各个领域取得成功的人士组成,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表面效度。如果被试在特定职业兴趣上获得高分,意味着被试与这一领域的成功者有相似的兴趣。斯特朗职业兴趣表作为职业兴趣测验的奠基之作,对后来的兴趣测验编制和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②同质性量表。典型代表是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该测验的前身是1934年编制的库德个人偏好记录表(KPPR)和1939年发表的库德偏好调查表,1966年修订成为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该测验通过对一群大学生被试施测描述各种活动的短句,从被试的反应中确定句子的职业种类,最后编制出包含10个兴趣范围的同质性量表,分别是说服型、文秘型、机械型、服务型、计算型、科研型、户外型、艺术型、文学型和音乐型。被试的测验结果按这10个量表记分,通过得分确定主要的兴趣领域。1999年该量表出版个人-个人匹配版本,称为“库德职业搜索与个人匹配”,将早期库德量表使用的个人-群体匹配改为个人-个人匹配。③职业-人格类型量表。典型代表是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VPI)与自我导向探查表(SDS)。美国心理学家J.H.霍兰德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职业兴趣的测量学研究。他将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归为6种不同的类型:常规型、企业型、研究型、现实型、社会型和艺术型。相应地,有6种环境模式。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匹配程度可以预测个体的职业行为成功与否,其中兴趣是人职匹配中最重要的人格。以此职业人格理论为基础,霍兰德首先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该量表由160个条目构成。被试通过在所有题目上的得分确定自己所倾向的职业领域或具体职业。自我导向探查表是在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我评定量表,个体可以自己施测、记分和解释结果。1999年,霍兰德对50年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总结,研究支持了他的假设,即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格,人格对职业选择与成功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
斯特朗-坎贝尔兴趣调查表(SCII)将以上3种开发模式统一在一个兴趣测验中,该测验与斯特朗职业兴趣表、霍兰德职业偏好量表成为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兴趣测验。其他有影响的兴趣测验还包括坎贝尔兴趣和技能量表(CISS)、瑟斯顿职业兴趣调查表(TVIS)、杰克逊职业兴趣调查表(JVIS)、明尼苏达职业兴趣调查表(MVI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