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改变 : 这种改变可以是原有态度的任何变化,包括态度的方向、程度及多少的变化等。根据态度改变的双过程理论,态度改变存在两种改变通路。两个通路对信息加工深浅不一,一种是消耗较少的认知努力;另...
工作态度 : 反映了人们在工作中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喜欢或不喜欢、相对积极或消极。与情绪相比,尽管工作态度也包含了感情成分,但更偏向于判断和逻辑。不论是对管理实践,还是对管理心理学的理论...
态度学习 : 态度是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一般认为态度由情感成分、认知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构成。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R.M.加涅提出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包括态度的培养。他认为,虽然态度可以从各...
犯罪态度及其犯罪同伴测量 : 由美国学者J.F.米尔斯、D.G.克罗纳和A.E.福斯于2002年研发,是最新的、富有前景的危险评估工具之一,能对普通再犯和暴力再犯进行预测。在危险预测框架内,犯罪态度既被描述...
内隐态度 : A.格林沃德和M.本纳吉对内隐态度的最初定义是:无法通过自省辨认的、由过去经验引起的对事物的积极或消极的感受、想法与活动。这一理解意味着,内隐态度是由于过去经验累积而逐渐形成的;内...
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上述五种学习结果第一到第四种结果属于能力范畴。人的能力有天生成分和后天习得的成分。后天习得能力是由习得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构成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