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

2024-01-03

    心理应激 :

20世纪30年代,心理应激开始成为医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应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基于法国生理学家C.伯纳德、美国生理学家W.坎农和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H.塞里的研究。

伯纳德认为,生命得以维持的关键是机体内部环境保持稳定。对机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挑战或刺激会诱发机体的反应以抗衡其所造成的威胁。这一过程称作机体的稳态和稳态失衡。

坎农继承了伯纳德的思想,将机体在面对环境变化时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过程称作内稳态。他将个体面对威胁时出现的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肌肉紧张和胃痉挛等描述为或战或逃反应,其目的是让机体投入战斗或者逃跑。而当威胁解除后,机体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坎农认为,大脑能觉察身体内部状态的变化,且能通过各种机制加以补偿。在或战或逃反应中,可出现愉快或不愉快的心理体验,而是否愉快与个体感受到的应激强度有关。或战或逃反应涉及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塞里是第一个使用应激概念描述机体受到威胁时所发生的调节过程的生理学家。他让人们认识了应激状态下机体的内分泌变化。塞里将引起应激的刺激(如冷、热刺激,感染和毒物等)称为应激源。将应激源引起的器官和内分泌变化称为应激反应。因塞里发现应激源总是能引起小鼠血浆皮质酮水平改变、肾上腺皮质增生,胸腺、脾脏、淋巴结明显萎缩和胃粘膜浅层溃疡等变化,而上述反应与应激源的种类和性质无关。因此,塞里将这些变化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认为这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其机制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R.S.拉扎勒斯提出认知评价在应激反应中起决定性作用,即只有当个体评估出其面临的情景(或事件)是威胁时,才会导致恐惧和焦虑反应。而当情景被评价为挑战时,个体的情绪反应是兴奋而非恐惧。美国医学专家S.福克曼和拉扎勒斯对个体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应对风格(方式)进行了研究,指出个体的应对风格不同,应激的结局也不同。此后,更多学者的研究发现,不同人格特征者面对应激事件时的反应存在差异,而应激时个体能否获得支持和帮助也影响应激反应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