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群体

2023-12-21

    同伴群体 :

是一种适合个体身心发展、满足个体需要的非正式社会团体。常常是同辈人中的主要参照群体,可以自发形成,或因为共同的兴趣或环境,或因为某个正式的外部结构(如学校班级内的学生群体)而形成。

同伴群体是群体中的一种,具有群体所具有的共性,包括:①内聚力。即人际关系中所表现的团结度和包容性。②等级。即成员间社会支配性的程度或地位差异。③同质性。即成员中个体先天或后天特征的一致性。④特定的规范。即区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态度。

不同年龄段的同伴群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支配等级是其同伴群体的一个重要组织结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群体中的支配等级可以明显减少团体同伴之间的攻击行为,因为在团体中自然发展的支配等级可以保证团体的适应功能。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同伴群体的结构从相对单一向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在新结构中,儿童会自己组成社交小团体或小帮派,这些小团体是以友谊为基础自愿结合而成,一般由3~9个同性别的个体组成。到11岁时,儿童报告的同伴互动大都发生于小团体情境中,并且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是某一团体的成员。在11~18岁的青少年中,同伴群体的特点是小团体间的联系普遍比较松散,开始出现“去团体化”。研究发现,在这个年龄段中,小团体中的成员比例急剧下降,但与此相反的是,处于一个或多个团体的青少年比例有所上升。

在儿童中期与青春期早期,个体对自身在同伴群体中被接纳的关注急剧上升,同伴群体对其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许多研究考察了同伴群体对儿童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发现了双向的影响结果。一方面,同伴群体是儿童青少年实现自主、独立于家庭的主要决定因素。同伴群体满足儿童青少年交往和归属的需要,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个体在同伴群体中有特定的角色与地位,同伴群体内部会自发形成群体成员之间所遵守的不成文的行为规范,这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及身份认同,为将来的社会角色做准备。同伴群体成员之间的支持、互助、竞争关系可以促进其学习和兴趣的发展。另一方面,同伴群体也可能对儿童青少年造成消极影响,如果他们不能在同伴群体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就会产生自卑感,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又因为儿童青少年心智不完全成熟,一些不良的观念、想法与行为较容易在群体中传播和相互影响。例如,如果同伴群体中大部分人都吸烟、酗酒,基于同伴压力或好奇,原本不吸烟、不酗酒的青少年会模仿学习进而习得吸烟与酗酒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