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学习 :
态度是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一般认为态度由情感成分、认知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构成。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R.M.加涅提出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包括态度的培养。他认为,虽然态度可以从各种学科的学习中得到,但更多的是从校内外活动和家庭中得到。加涅提出了3种态度:①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②对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喜爱情感。③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1964年,美国教育学者D.R.克拉斯沃尔和B.布卢姆提出,态度置于一个连续体上,这个连续体的排列体现了态度从轻微持有到极其重视以至性格化不断增加的内化程度。他们认为,价值观内化有5种水平,即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和由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5种水平按照态度内化程度而排列。接受表现为个体愿意倾听,并理解这个态度;反应即个体对这个态度的具体要求做出行为反应;价值评价就是赋予自己的反应行为以一定的价值;组织表现为在具体情境中依据不同态度的价值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个体的态度内化为稳定的行为倾向,即性格化之后,就可以认为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态度学习。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价值观,会表现出不同的内化水平。
多项研究显示,态度学习呈现不对称性。个体对负性客体的态度学习优于正性客体,被试更倾向于将新客体视为负性。由于态度对于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正确态度的培养和教育有助于引导个体形成良好的学习与工作习惯、处事方式、人际交往方式乃至道德素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