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

2023-12-16

    自我发展 :

自我发展的理论研究一直延续至今,研究学者从发展阶段性、时间延续性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自我发展的特征。

关于自我发展的研究,心理学史上源远流长。1923年,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S.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结构说的基础上提出,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在现实原则的支配下管制本我的冲动,并受到超我的指导、监督与管制。1968年,匈牙利精神分析学家M.马勒从母婴关系这一微观角度提出了婴幼儿自我发展的分离-个体化理论,细化了婴儿期的自我发展阶段。她认为儿童从出生到三岁之间自我发展经历了3个明显的阶段。①自闭阶段。出生至2个月。这个阶段婴儿主要关注自身,不能区别自我与对象(母亲),也很少注意到外部环境。②共生阶段。2~4个月。婴儿在此阶段把母亲看成自身的延伸,开始模糊地意识到自身需求的满足要依靠外部环境。③分离-个体化阶段。4~36个月。婴儿在这个阶段发展了自我的概念并且能够区分他与母亲的关系。分离-个体化阶段又被分为5个亚阶段:一是分离亚阶段(5~9个月)。婴儿开始把视线从母亲转向更为广阔的外界,发展出一定的自我独立功能。二是早期训练亚阶段(9~12个月)。婴儿能够爬行,并开始围绕母亲探索外部世界。三是完全练习亚阶段(12~15个月)。婴儿开始独立走动,极其喜欢探索外部世界。四是整合亚阶段(15~24个月)。该阶段婴儿开始把母亲看作一个分离的个体,并且意识到自己对于母亲的需要。五是巩固个体化亚阶段(24~36个月)。婴儿与母亲建立了稳定的情感联结,并且把母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标准。此阶段可通过塑造好母亲的形象,促进婴儿发展出独立的自我。

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E.H.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发展是人格发展的本质,并且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他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整个生命周期,按不同发展阶段主要冲突的不同,提出了自我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各阶段的发展任务解决得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人未来人格。美国发展心理学家J.卢文格也是自我发展阶段论的支持者。卢文格认为,个体的社会化是自我发展的基石,他于1976年提出了自我发展的阶段理论:①前社会性。婴儿理解了外部环境是永恒存在的,能够区分自我与其他物质。②共生阶段。婴儿与母亲保持着“共生性”关系,逐渐发展其独立的个体意识。③冲动阶段。独立个体意识的产生使儿童表现出想要脱离成人管制的冲动性行为倾向,如开始说“不”及“我要自己做”等话语。④自我防卫阶段。儿童开始明白做事要有一定的规则,他们为避免惩罚而学会利用规则来满足自己的需要。⑤遵从阶段。儿童为了得到群体的支持而接纳群体的规则,并依据群体规则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这个阶段儿童很少关注个体差异。⑥自知阶段。这个阶段儿童认识到自己并不总是符合群体规则的要求,他们开始选择性地服从规则,并且允许例外及偶然性事件发生。⑦良心阶段。儿童完成规则的内化,开始具备自我反省能力,而不是把责任外化于环境及他人。⑧个体化阶段。开始理解个体差异及环境复杂性,并体验到更多复杂的内心冲突。⑨自主阶段。此阶段个体认识和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此阶段个体具备了对生活中其他社会角色的认知,并且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事规则的不同。⑩整合阶段。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开始理解自主阶段的各种冲突,并且超越冲突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