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态度

2023-12-10

    内隐态度 :

A.格林沃德和M.本纳吉对内隐态度的最初定义是:无法通过自省辨认的、由过去经验引起的对事物的积极或消极的感受、想法与活动。这一理解意味着,内隐态度是由于过去经验累积而逐渐形成的;内隐态度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无法准确地被个体感知,更无法通过内省报告出来。内隐态度需要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常见的方法有内隐联系测验、评价启动任务、语义启动任务、外在情感西蒙任务、反应/不反应联系任务、情感错误归因程序等。

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相对,有时分离,有时一致。当社会赞许性比较高、自我表现动机比较强时,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一致性就会低。例如,在美国,表达对黑人的负性态度是一件非常忌讳甚至违法的事,因此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对黑人的外显态度是积极的,但内隐态度却是消极的,因为内隐态度不受意识控制。相反,当自我表现动机低时,二者的一致性就会高。例如,在心理学领域,消费者内隐、外显消费态度经常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此外,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对不同的行为有不同的预测能力。具体地,外显态度对于有意识及可控制的行为预测较好,而内隐态度则能更好地预测无意识的、自发的行为。例如,白人对黑人的外显态度能够预测其公开表达的对黑人的看法,但是内隐态度却能预测他们不自觉的偏见和歧视行为。

早期经历和社会化在内隐态度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和社会规范也会对内隐态度产生影响。内隐态度具有情境敏感性,可能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内隐测验之前向被试呈现积极且成功的黑人图片会降低被试对黑人的内隐偏见。这意味着,内隐态度可能是根据情境中的相关信息而即时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