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心理概述(2)

2023-11-28
品德心理概述(2):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十分复杂,它表现在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首先,同样的行为方式在不同人的身上可能是由不同的道德动机所引起的。例如,同样是帮助老年人,有的人为了满足助人为乐的道德动机,有的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甚至是为了得到钱财。其次,同样的道德动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表现为不同的行为方式,或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为不同的行为。例如,同是为了关心集体,有的同学表现为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有的同学会偷着将家里的东西献给班级。所以,有良好的道德动机,并不一定就会表现出适当的道德行为方式;而适当的道德行为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具有高尚的道德动机。

道德品质心理结构的复杂性还表现在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都是多层次的,具有水平高低之分,表现出年龄阶段性,需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由于所依据的道德观念水平不同,道德动机的层次可以从低到高依次排为:具体的道德概念水平、抽象的道德原则水平、道德信念水平。儿童的道德动机往往与一些具体的道德观念相联系,如助人只是帮助邻居的老人。道德动机会逐步发展到抽象的道德原则水平和道德信念水平。道德动机的水平越高,概括性越大,在道德行为上可迁移的范围越广。

道德行为方式也具有不同的层次,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分析人的社会行为,将其分成五种类型,也可以说是五个层次:一是非道德的行为,指不能用道德标准来衡量的行为,是一些不具备道德观念的幼儿、弱智儿童或精神病患者所表现出的行为。二是自我中心性行为,即行为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但选择的行为方式合理,社会能够允许。例如,帮助别人是为了作出一副样子,从而获得某种个人利益。由于这种动机毕竟是一种从自身角度看问题的低水平动机,不会表现出一贯的道德行为。三是依从传统惯例的行为,这类行为的特点是服从权威,按习惯行事,遵从集体的主张,依从社会的风尚。这类行为在道德上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大家都这么做”就是道德规范的特点。但是,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水平也不高,缺少自己的价值观,在某些场合会表现出机械的自然行为,在某些场合又会表现出盲目的从众反应。四是良心主义行为,即道德规范已内化成个人的行为指南,为了求得内心安宁,人们会作出道德行为。例如,有的学生考试不作弊是因为他们认为作弊是一种不良行为,如果自己作弊会感到羞愧和不安。引发这种行为的动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具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但这种行为并不是在利他原则的支配下所采取的。五是理性的利他主义行为,这是在充分认识道德原理后所表现出的最高层次的道德行为,表现在为了他人需要而控制自己的私欲。例如,有的学生在别人需要时与同学共享自己的物品,主动地帮助学习差的同学。

调查发现,社会上的大部分行为表现在利已与利他之间,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会表现出不同层次的行为。例如,某个人对待工作所表现的多为依从传统惯例的行为,而在对待家庭所表现的多为良心主义行为。

道德品质心理结构的复杂性的另一个表现是从道德动机到道德行为之间还存在一系列其他心理因素,不能将其简单化。威尔逊提出,影响人们表现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第一,具有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态度;第二,具有推测他人在某种场合有何种想法的能力;第三,掌握在道德情境中怎样做才是正确的知识;第四,能够辨别在某一情境下如何做才是有效的(在某一情境下正确的行为未必就一定有效,如不会游泳的人跳水救人就是无效的行为);第五,在道德情境中能从他人的利益出发,根据道德规范进行诚实地判断,并付诸行动(这一因素即为道德动机与行为的一致性);第六,动机达到适当的水平且具备作出某一道德行为的能力。

由于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具备复杂性的特点,使得评价和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任务也变得非常复杂。品德结构的四种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道德认识为整个心理结构奠定思维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品德其他成分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道德情感是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品德重要的内在条件和力量;而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终末环节,是衡量人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道德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各种心理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

对品德的心理结构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品德的实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品德形成的动态过程,为品德的培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