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考体育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对学习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高考体育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其体育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体育考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模式。体育考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考生要在教师具体要求下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素质培养,增强考生的信心,实现体育考生的培养目标。
1.创设轻松愉快的训练氛围
良好的训练氛围是激发学生训练热情的基础,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训练氛围中不仅能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训练,同时还能让学生进行愉快的体育训练,对教师讲授的体育训练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例如,在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增加一些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会体育知识,同时也能减轻自身的压力。在游戏中,学生和老师能较好进行交流互动,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能较大程度地增强考生的心理素质。
2.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学生训练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成绩考核,同样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认可。教师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完善的评价机制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训练热情的内在动力。但是教师在建立评价机制的过程中要注意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评价机制,从不同方面建立评价机制,对训练中态度端正的学生要予以奖励,并且树立良好榜样,端正其他学生的学习训练态度,对每位学生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
3.设计完善的训练环节
符合学生发展的体育训练环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体育训练,促进学生完成体育训练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分为。因此,体育训练老师在训练环节中,要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训练环节,确保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进行体育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在体育训练中获得自信,提高自我的心理素质。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基础。人际关系不仅是体育生训练环境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体育生交往、建立队友信任的基础,是培养团体合作精神的前提条件。因此,作为体育训练教师,在日常训练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除此以外,体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保学生在日常训练中能对教师产生信任,对学生有正确的心理评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训练心态和性格。
5.增强体育生的主体意识
高考体育训练是以体育生为主体开展的训练,因此无论是对其进行专业训练还是进行心理素质训练,都要增强体育生的主体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情感,促进体育生的训练热情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其次,要完善体育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6.树立体育生的自信
不同的体育生在身体素质上有差异性,因此在日常训练中部分体能素质较差的学生因为害怕被笑话而逃避体能训练。作为体育训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训练环境,正确对待自身的差异和不足,使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对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可降低其训练标准,逐步提高其身体素质,采用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其能在鼓励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且能在体育锻炼中找到自信。
提高高考体育生的心理素质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样是新教育实施的必然要求。作为体育教师,更应该注重对体育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高考体育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