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建设和谐大学校园

2023-09-21
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李斌研究认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良好心态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环节,强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注重从构建人文关怀氛围、建立健全心理预防体系、心理监控体系和心理疏导体系等几个方面来具体组织实施。和谐的校园环境能促使大学生自觉采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现实诉求,我们应当着力创造条件,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建设和谐大学校园。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品位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价值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和核心。校园文化是一种寓教育于环境的“潜在课程”,是学校环境、教学设施、教学氛围及校园精神的有机整合,能使师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启迪和熏陶。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研究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引导人、教育人的力量。综合当前学者的研究,大学校园文化包括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媒体文化等方面内容。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媒体文化是载体。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大学应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优势和辐射优势与企业、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等建立广泛的联系,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提高对社区的影响力,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温馨的育人环境。营造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整合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主导,融合多元文化,努力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品位。

  (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高校应当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分析引导,以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中心为平台,以心理教育课堂、心理教育教材及心理教育网站等为载体,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可面向大学生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制作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开展各种社团及相关活动等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与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与意识,从理论上提高自己,促进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自我消解。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缓解他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帮助大学生学会抛弃与周围环境不适应的心态和行为,代之以与之相适应的心态和行为,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放弃那些由于错误的自我观念而带给自己的痛苦,并学会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最终能够自强、自立、自我健康地成长。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集体活动陶冶大学生情操

  现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人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日渐突出。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对于文科类专业学生要适当增加科学教育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科学认知的素质和能力;对于理工科类专业学生则应该增加人文教育课程,扩大人文价值观的学习,帮助学生养成和谐价值观,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应当注重通过集体活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参加集体活动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十分有利,一方面有利于脑力劳动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疲劳的大脑得到休息和调节,从而减轻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交往中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此外,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使他们愉快活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四)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自我认知是人格整合的核心,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要学会认识自我、欣赏和悦纳自我,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样才能科学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推动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将面临人生的许多难题诸如学业、就业与婚恋等问题,甚至还会经历许多挫折与失败。帮助大学生历练意志品质,提高抵抗挫折能力,学会保持平常的心态面对困难,积极应对并努力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杂念,纯净心理,而且能促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使心理处于积极的运作状态,从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