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2023-08-03
应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一)加强贫困观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

  不少贫困大学生难以坦然面对贫困问题,缺乏正确的贫困观,把贫困的原因归咎于社会的不公和父母的无能,时常抱怨命运不济、上天不公,带有强烈的悲观和自卑情绪。然而在很多发达国家,大学生上学学费用都是靠自己打工维持,不依赖于父母,能够做到自强自立并以此为荣。而且当前大学生自筹经费和勤工助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大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完成学业,具有可行性。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要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意识和正确的三观,促进人格积极健康发展。

  (二)完善助学资助体系

  经济困难是当前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源头,要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对其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资助、学校定期补助和减免学杂费等措施帮助解决;另一方面,要逐步健全、完善助学贷款制度,积极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最后,对于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国家要加大对其助学奖励的力度和广度,以此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一些贫困大学生难以接受和适应,他们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认知不足,思想上模糊的认识会导致心理上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有些是思想道德问题,有些是心理问题,因而高校需要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和自立自强故事专栏等方式,激发贫困生的奋斗精神。此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贫困大学生排忧解难,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鼓励勤工助学与培养自尊意识相结合

  当前,各高校会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和推荐广泛的勤工俭学渠道,使贫困大学生增加收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但是,勤工助学的意义不仅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建立起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它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利用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提升和完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过程中,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当面对经济上的贫困时,要有坦然接受的态度,做出正确的选择,靠自己的双手和努力,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所以,高校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渠道的同时,更要给予他们积极的精神激励,培养他们的自尊意识。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贫困对于大学生而言并非只有消极影响,同样可以视为大学生的一种奋斗动力和财富,因此,如何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面对贫困问题是学校乃至全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协力,才能更好地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